第751章 不到最后一刻,连队友都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天地良心,今日这场博望坡之战,李素虽然没能亲临一线,只能让弟子诸葛亮表现。
但博望坡这周遭的实际地形,远在雒阳的李素可是熟悉得很,因为他主持的那条运河就要从这儿过的嘛。
甚至于,博望坡这一带的地形,都因为李素的运河工程,而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坡”的地形被运河沿着东北-西南方向截为两半。原本的天然地形,整块坡都是东北高西南低,顺着桐柏山山势的。
现在中间凭空低下去一块,始终海拔都跟坡底濒临白河的那一带一样高,甚至一直绵延到山脊垭口处也还是那么点海拔。而这块低凹的位置,就是未来的河道。
正因为李素看过这周遭的地形,他非常清楚,《三国演义上》说的“火烧博望坡”纯属是罗本没来过博望、没观察过周边地形,所以瞎编的。
不光是主角被罗代打从刘备挪到了诸葛亮身上的问题,连“火攻”这种战术都是从头到尾扯的。
诸葛亮当然没看过《三国演义》,所以他从头就不会被误导,而是全程实事求是。因此他也非常清楚:
在博望坡这地方遇到敌军,火攻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从一开始就不用想。还是考虑考虑伏兵或者包夹的可能性更靠谱一些。
为什么没用呢?因为这儿的地形,并非那种林木丛生、容易放起大火来的地形。因为地处商贸交通要道,豫州和荆州之间的商旅都走这儿,这里的山谷大路还是比较宽阔的,修了运河之后,更是拓宽出沿河道百余丈都完全没有树木。
当然了,古代的路,哪怕没有树木,但是路旁的草肯定不少,那也是可以放火的。(古代的山区道路不像现在除草那么彻底,很多都是人踩出来的。无法想象的书友看一下华农兄弟那些上山打野的视频就知道了。)
可指望草丛放火,那得找秋天草叶干枯的季节才比较容易。比如十五年前,皇甫嵩在北边许昌不远的长社,火攻破颍川黄巾军时,就是夏季相持、熬到秋天天干物燥,然后放火烧草成功的。
而如今是寒冬下雪了,草早就彻底枯没了,更是被薄薄的雪盖住,根本放不起火来。可以说冬天下雪只能指望枯树林放火没法指望草丛放火。
诸葛亮也就从头到尾都没往那个方向浪费脑细胞。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奇怪:既然博望坡这地形完全不适合火攻,为什么罗本非要写火攻呢?哪怕是编的也总要有点捕风捉影的根据吧?这就只能说,古人写书比较简略,看书可能也歧义不仔细,所以以讹传讹形成了误会。
《三国志》上对相关战役的说法是“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也就是刘备是先北上采取的攻势、穿越了桐柏山抵达了颍川郡的叶县昆阳附近,然后被从许昌支援过来的夏侯惇堵住了。
双方相持之后,刘备觉得正面打也没希望,搏一把,就假装打不过,趁着某天天亮之前,把自己的营帐烧了,然后部队趁着黎明撤退。
而这种烧营后撤的举动,往往被解读为“在觉得打不过的情况下,弱势方希望高速、突然脱离接触,怕正常拔营行军太慢被追上。又不甘心把营帐物资完好地留给追击者,所以自己烧了”。
说白了,历史上的刘备,在博望纯属装作战略撤退中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不资敌。因为演技彻底,夏侯惇才追了。
至于后来的夏侯惇被击破,那是因为在山险峡谷之处中了伏兵,跟火攻没一毛钱关系,放火只是一开始焦土策略演技的一部分。
这种误解,跟大多数人对韩信“背水一战”的误解一样。把背水结阵的致胜点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为核心战斗力来源于背水激励起的士气。
但背水的激励效果只是一个被逼到绝境后开金身拖时间自保的微操而已。背水的目的只是假装浪到自陷死地、勾引对方全军出击,然后核心致胜手其实是绕后偷家。
等于是勾引出来开团后金身的那四秒里,偷家的队友把水晶点爆了。你不能说是金身拖时间本身的效果直接消灭了对手。
刘备烧屯也是一样,不是放火烧赢的,那只是装浪勾引。
……
明白了其中原理,也就能万变不离其中。
形势有所变化,放火勾引已经不可能了。
但是“勾引”这个目标还是可以有的,无非手段要换一下。
不放火了,改别的办法勾引!
十二日黎明,诸葛亮带着几万修河的新兵蛋子,不过装备倒是不差,分批前进压迫上去。试图驱赶昨夜赶到博望隘口火力侦察、占点的夏侯惇部骑兵先锋,重新抢占险要。
在不算太宽阔的山谷地形里,步兵倒是也不太怕骑兵,反正骑兵没有空间绕后迂回,所以诸葛亮一路还算顺利。
诸葛亮让军中武艺最高的陈到为先锋,廖化率领中军,宗预策应。
这些将领都没什么战功,也谈不上将才,诸葛亮只能是暂时凑合着用,毕竟原先都是挖河监工的。
只要撑上几天,撑到宛城的高顺亲自带大军来了,也就不需要陈到这些年轻菜鸟做事了。
步兵为主的部队,对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军速度比较慢。
从博望县出发到博望坡还要走四十多里,还是带点坡度的峡谷地形,哪怕佛晓出发也得午后才走得到了。
而对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听了李典的劝,稍稍稳扎稳打、分梯次推进。
昨晚先让行动迅捷进退便利的骑兵肉侦,也是给大部队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没伏兵就立刻报信、原地等待主力赶来。
发现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山口居然真没伏兵,半夜时间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夏侯惇的骑兵也就把实情飞报回去,同样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饭、天没亮就强行军,他到山脊垭口只有三十里路,比诸葛亮还短十里,最后居然跟诸葛亮几乎前后脚同时赶到。
确切地说,是汉军这边前后队稍稍有脱节,陈到的先锋跑得快,午前杀到博望坡,先把夏侯惇的斥候骑兵部队逼退,杀伤了夏侯惇百余骑,汉军自己也死伤了一些。
随后陈到发现夏侯惇主力即将赶来,他果断提前后撤,往回收缩了十里,跟廖化合兵一处,然后在山谷中扎营堵口。
夏侯惇刚到的时候,想趁势掩杀陈到一阵,但随即发现陈到已经成功和廖化会合,也就各自撒开,双方都死伤了数百人规模,算是小规模试探接触。
毕竟夏侯惇也担心敌方诱敌有诈,故意卖个破绽。
客场作战刚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是先摸摸底比较好。
而且曹操在他出发之前反复叮嘱:
“是否击溃敌军不重要,高顺在南阳郡和襄阳郡一共有十五万兵马,哪怕都是新兵,你六万人也是不可能完全击溃的。重要的是堵死高顺支援昆阳的可能性,务必当道扎营!”
曹操这番叮嘱,堪比历史上街亭之前诸葛亮对马谡的叮嘱。
夏侯惇又不是作死之人,他怎么会故意不听劝呢,所以他的智商表现,目前可是比原本历史上博望坡之战时还要高一些的。
这一世的刘备阵营又不弱,夏侯惇何来的自信跟前世那样轻敌!
“不管了,先当道扎营,观察清楚摸清敌情再考虑别的!”夏侯惇忍了又忍,想起主公的嘱托、李典的劝说,选择稳了一把。
当天下午,两军各自简单立营。冬天木材砍伐也很不容易,所以半个下午的时间也施工不出什么像样的工事,只是稍稍拉一道栅栏警戒线。
营帐这些也比较短缺,主要是夏侯惇这边后方李典的营地并未废弃,帐篷不够用。诸葛亮那边则是来不及从博望县运过来,也来不及搭,估计第一个晚上双方都得挨点冻。
然而,眼看天色将晚,诸葛亮那边连帐篷都还没全搭好,诸葛亮却破天荒的吩咐陈到带领一支部队,再去夏侯惇那儿搦战。
陈到惊诧,委婉建议:“诸葛长史,夏侯惇前部约有三五万人,这是午后小规模接敌交战时大致摸清的。我军在博望这边的士卒虽然不比他们少,可都是今年才入伍的新兵,野战不如敌军骁勇果敢。而且您只让我带先锋搦战,那就只有万人。
既然已经都堵在险要谷地里相持住了,不如再等三天,高顺将军带着七万主力赶来,再作打算。高将军那七万人,虽然也是新兵,好歹是去年参军的,有一半还参加过平江东之战,被司空带着练出来了。”
(注:诸葛亮至今还兼着大将军长史,在直接领兵打仗的时候,将领们都得称呼其军职,所以不喊府尹或者尚书。)
诸葛亮并非不讲道理之人,但陈到级别太低,他就懒得多解释,直接铁口直断:
“夏侯惇既然都当道扎营了,说明其心已怯,怕我们退却防守有诈。如今天色将晚,他看我军去而复返,又来搦战,肯定不敢出来的。你去就是!被杀败了我负责!”
陈到觉得也有道理,他也知道诸葛亮是司空的得意门徒,连忙领兵而出,只是关照廖化准备接应他。
但博望坡这周遭的实际地形,远在雒阳的李素可是熟悉得很,因为他主持的那条运河就要从这儿过的嘛。
甚至于,博望坡这一带的地形,都因为李素的运河工程,而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坡”的地形被运河沿着东北-西南方向截为两半。原本的天然地形,整块坡都是东北高西南低,顺着桐柏山山势的。
现在中间凭空低下去一块,始终海拔都跟坡底濒临白河的那一带一样高,甚至一直绵延到山脊垭口处也还是那么点海拔。而这块低凹的位置,就是未来的河道。
正因为李素看过这周遭的地形,他非常清楚,《三国演义上》说的“火烧博望坡”纯属是罗本没来过博望、没观察过周边地形,所以瞎编的。
不光是主角被罗代打从刘备挪到了诸葛亮身上的问题,连“火攻”这种战术都是从头到尾扯的。
诸葛亮当然没看过《三国演义》,所以他从头就不会被误导,而是全程实事求是。因此他也非常清楚:
在博望坡这地方遇到敌军,火攻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用,从一开始就不用想。还是考虑考虑伏兵或者包夹的可能性更靠谱一些。
为什么没用呢?因为这儿的地形,并非那种林木丛生、容易放起大火来的地形。因为地处商贸交通要道,豫州和荆州之间的商旅都走这儿,这里的山谷大路还是比较宽阔的,修了运河之后,更是拓宽出沿河道百余丈都完全没有树木。
当然了,古代的路,哪怕没有树木,但是路旁的草肯定不少,那也是可以放火的。(古代的山区道路不像现在除草那么彻底,很多都是人踩出来的。无法想象的书友看一下华农兄弟那些上山打野的视频就知道了。)
可指望草丛放火,那得找秋天草叶干枯的季节才比较容易。比如十五年前,皇甫嵩在北边许昌不远的长社,火攻破颍川黄巾军时,就是夏季相持、熬到秋天天干物燥,然后放火烧草成功的。
而如今是寒冬下雪了,草早就彻底枯没了,更是被薄薄的雪盖住,根本放不起火来。可以说冬天下雪只能指望枯树林放火没法指望草丛放火。
诸葛亮也就从头到尾都没往那个方向浪费脑细胞。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奇怪:既然博望坡这地形完全不适合火攻,为什么罗本非要写火攻呢?哪怕是编的也总要有点捕风捉影的根据吧?这就只能说,古人写书比较简略,看书可能也歧义不仔细,所以以讹传讹形成了误会。
《三国志》上对相关战役的说法是“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也就是刘备是先北上采取的攻势、穿越了桐柏山抵达了颍川郡的叶县昆阳附近,然后被从许昌支援过来的夏侯惇堵住了。
双方相持之后,刘备觉得正面打也没希望,搏一把,就假装打不过,趁着某天天亮之前,把自己的营帐烧了,然后部队趁着黎明撤退。
而这种烧营后撤的举动,往往被解读为“在觉得打不过的情况下,弱势方希望高速、突然脱离接触,怕正常拔营行军太慢被追上。又不甘心把营帐物资完好地留给追击者,所以自己烧了”。
说白了,历史上的刘备,在博望纯属装作战略撤退中的焦土政策、坚壁清野不资敌。因为演技彻底,夏侯惇才追了。
至于后来的夏侯惇被击破,那是因为在山险峡谷之处中了伏兵,跟火攻没一毛钱关系,放火只是一开始焦土策略演技的一部分。
这种误解,跟大多数人对韩信“背水一战”的误解一样。把背水结阵的致胜点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为核心战斗力来源于背水激励起的士气。
但背水的激励效果只是一个被逼到绝境后开金身拖时间自保的微操而已。背水的目的只是假装浪到自陷死地、勾引对方全军出击,然后核心致胜手其实是绕后偷家。
等于是勾引出来开团后金身的那四秒里,偷家的队友把水晶点爆了。你不能说是金身拖时间本身的效果直接消灭了对手。
刘备烧屯也是一样,不是放火烧赢的,那只是装浪勾引。
……
明白了其中原理,也就能万变不离其中。
形势有所变化,放火勾引已经不可能了。
但是“勾引”这个目标还是可以有的,无非手段要换一下。
不放火了,改别的办法勾引!
十二日黎明,诸葛亮带着几万修河的新兵蛋子,不过装备倒是不差,分批前进压迫上去。试图驱赶昨夜赶到博望隘口火力侦察、占点的夏侯惇部骑兵先锋,重新抢占险要。
在不算太宽阔的山谷地形里,步兵倒是也不太怕骑兵,反正骑兵没有空间绕后迂回,所以诸葛亮一路还算顺利。
诸葛亮让军中武艺最高的陈到为先锋,廖化率领中军,宗预策应。
这些将领都没什么战功,也谈不上将才,诸葛亮只能是暂时凑合着用,毕竟原先都是挖河监工的。
只要撑上几天,撑到宛城的高顺亲自带大军来了,也就不需要陈到这些年轻菜鸟做事了。
步兵为主的部队,对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军速度比较慢。
从博望县出发到博望坡还要走四十多里,还是带点坡度的峡谷地形,哪怕佛晓出发也得午后才走得到了。
而对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听了李典的劝,稍稍稳扎稳打、分梯次推进。
昨晚先让行动迅捷进退便利的骑兵肉侦,也是给大部队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没伏兵就立刻报信、原地等待主力赶来。
发现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山口居然真没伏兵,半夜时间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夏侯惇的骑兵也就把实情飞报回去,同样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饭、天没亮就强行军,他到山脊垭口只有三十里路,比诸葛亮还短十里,最后居然跟诸葛亮几乎前后脚同时赶到。
确切地说,是汉军这边前后队稍稍有脱节,陈到的先锋跑得快,午前杀到博望坡,先把夏侯惇的斥候骑兵部队逼退,杀伤了夏侯惇百余骑,汉军自己也死伤了一些。
随后陈到发现夏侯惇主力即将赶来,他果断提前后撤,往回收缩了十里,跟廖化合兵一处,然后在山谷中扎营堵口。
夏侯惇刚到的时候,想趁势掩杀陈到一阵,但随即发现陈到已经成功和廖化会合,也就各自撒开,双方都死伤了数百人规模,算是小规模试探接触。
毕竟夏侯惇也担心敌方诱敌有诈,故意卖个破绽。
客场作战刚刚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是先摸摸底比较好。
而且曹操在他出发之前反复叮嘱:
“是否击溃敌军不重要,高顺在南阳郡和襄阳郡一共有十五万兵马,哪怕都是新兵,你六万人也是不可能完全击溃的。重要的是堵死高顺支援昆阳的可能性,务必当道扎营!”
曹操这番叮嘱,堪比历史上街亭之前诸葛亮对马谡的叮嘱。
夏侯惇又不是作死之人,他怎么会故意不听劝呢,所以他的智商表现,目前可是比原本历史上博望坡之战时还要高一些的。
这一世的刘备阵营又不弱,夏侯惇何来的自信跟前世那样轻敌!
“不管了,先当道扎营,观察清楚摸清敌情再考虑别的!”夏侯惇忍了又忍,想起主公的嘱托、李典的劝说,选择稳了一把。
当天下午,两军各自简单立营。冬天木材砍伐也很不容易,所以半个下午的时间也施工不出什么像样的工事,只是稍稍拉一道栅栏警戒线。
营帐这些也比较短缺,主要是夏侯惇这边后方李典的营地并未废弃,帐篷不够用。诸葛亮那边则是来不及从博望县运过来,也来不及搭,估计第一个晚上双方都得挨点冻。
然而,眼看天色将晚,诸葛亮那边连帐篷都还没全搭好,诸葛亮却破天荒的吩咐陈到带领一支部队,再去夏侯惇那儿搦战。
陈到惊诧,委婉建议:“诸葛长史,夏侯惇前部约有三五万人,这是午后小规模接敌交战时大致摸清的。我军在博望这边的士卒虽然不比他们少,可都是今年才入伍的新兵,野战不如敌军骁勇果敢。而且您只让我带先锋搦战,那就只有万人。
既然已经都堵在险要谷地里相持住了,不如再等三天,高顺将军带着七万主力赶来,再作打算。高将军那七万人,虽然也是新兵,好歹是去年参军的,有一半还参加过平江东之战,被司空带着练出来了。”
(注:诸葛亮至今还兼着大将军长史,在直接领兵打仗的时候,将领们都得称呼其军职,所以不喊府尹或者尚书。)
诸葛亮并非不讲道理之人,但陈到级别太低,他就懒得多解释,直接铁口直断:
“夏侯惇既然都当道扎营了,说明其心已怯,怕我们退却防守有诈。如今天色将晚,他看我军去而复返,又来搦战,肯定不敢出来的。你去就是!被杀败了我负责!”
陈到觉得也有道理,他也知道诸葛亮是司空的得意门徒,连忙领兵而出,只是关照廖化准备接应他。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2/2270/1957340.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2270/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