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男女组合双打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徐庶也知道诸葛亮的厉害,所以丝毫不敢因为年龄白长七八岁就轻视对方的意见,认认真真听他们说完。
诸葛亮也不客气,首先就指出徐庶对这片“水车工业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就有问题。
诸葛亮指着河堤两旁、上游水流坡度相对陡峭处的几座水车,说道:“元直兄,你看,上游水流最湍急、受水位下降影响也最大的那些车位,你都安排给纺纱用水车。
而下游多余出来那些车位,相对平缓、冲力小、但受水位下降影响也小、你才留给磨坊和锻锤工场,这就是对水力的一种浪费。
缫丝纺纱需要的水车推力并不大,追求的是出力稳、持续时间长。相比之下,磨面和锻铁需要的是出力大,但需求的加工量未必多,可闲置的季节也长一些。你这样的排列,还怎么充分利用水能?趁着现在水车里面的纺机还没都装上去,改还来得及。”
徐庶一听,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只是这种程度的指出,他还是能反驳的:“这西凉之地,也没发现有什么铁矿泥炭矿,锻铁需求不多。
至于磨面,也就兰州河谷产出的麦子会运来磨,没有多少分量。其他湟中、枹罕、河西产出的麦子,运费都不够。我当然要优先满足纺纱用的水车了,未来三五年内,这儿的纺纱水车数量,都不一定够整个湟中与河西的棉花产量用。”
诸葛亮摇摇头:“我听大王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那些需求少,那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划的时候就该根据各个产业究竟是需要力大时短还是力小时久分开规划区片。
这个且不多说,再说你看那些仅有的已经开工的纺纱水车,你看,整个场地堆了那么多杂乱无章的棉货,有皮棉有原棉,旁边还有弹棉籽梳皮棉的工场,杂乱不堪,一旦梳皮棉环节产量高一些、纺纱环节就堆砌拥堵……”
徐庶连忙辩解:“这是一时的混乱,这不因为过去那个冬天,水车转不动没法纺纱么,但去年的棉花又是秋天九月就全部收下来了,只好暂缓收购,等这边开春有水了再纺纱。
只是各县以及民间商旅收卖棉花没有规律,所以堆货混乱。等水车转起来运作个几个月,把冬闲积压的待加工量都消化了,就不会这样了。”
还别说,徐庶这种“我消化不掉就让供应商先别给我供货”的粗放管理模式,倒是实际结果上实现了类似后世“丰田精益生产”的“零库存”,反正我用不掉就别给我。
但这种“零库存”,其实是把物流环节的更多滞压和混乱推给了更没有组织的小生产者。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更混乱了。李素和诸葛亮都能看到在这附近的镇子上,已经扎堆了不少卖棉花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徐庶,只能说他数学统筹能力不行,又是才第一年实施这种繁琐的民政规划,而且一旦忙起来就容易当局者迷。
诸葛亮摇摇头,继续说:“要我说,收棉的政令就该统一,比如告诉周边各郡百姓,这儿的官营工场主要收没有梳的原棉,至于弹棉籽的工序要不要让百姓和棉商自行完成,你可以自己斟酌看着办。
然后,这儿就该多造仓库,不要怕库存,再让朝廷拨付一笔款项,作为多收棉花的库存占款——这兰州之地,还是荒郊野外,地皮又不值钱,多造些仓库有什么成本?
以后大不了就把棉花屯着库存过冬,每年七月到九月棉花分批收获完之后,哪怕赶上枯水期也无所谓。冬天农闲,让百姓先在官营的梳棉坊里梳成皮棉、也正好雇佣民夫赚点梳棉的外快。
开春水量丰沛之后,再把一冬积压的库存拿去纺纱,井然有序,无非占用一笔库存款罢了,却能便民,还解决了机器闲置时间和人力闲置时间有季节差错位的问题——用李师的话说,这叫‘用资金的低效率换取民力的高效率’。不是我说,论组织生产资源,元直兄你这水平比我二姐差远了!”
诸葛亮这番数落,不懂经商的人未必也全部听得明白,但不管怎么说,肯定能看出诸葛亮的数学统筹能力很厉害的样子。
另外,别看古代高利贷似乎利率很高,至少一年收五成利息。但其实大笔占用资金的额外成本并不大。因为钱的流动率非常低,很多地主老财都是把金银铜钱窖藏在家里闲着,能找到放贷对象的比例寥寥无几。
利息之所以高,也是因为收不回来的风险很大——很多农民都是走投无路了才借高利粮食渡荒,借了之后依然饿死病死的也不少,连年遇灾的情况也不少,人都死了还怎么还?
所以,诸葛亮建议官府拿出储备金来进货增加库存、减少供应链的混乱,完全是可行的。
徐庶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彻底在这方面佩服对方了,自己确实号称懂点谋略,却流于定性分析,没有诸葛亮的定量分析、数理分析的习惯。
毕竟两人的数学水平差了何止一个时代,再加上诸葛家已经是当世第三大豪商世家了。
诸葛亮二姐的生意,也就比糜竺和甄家小一些,跟袁绍地盘上那些顶级豪商,已经可以掰掰腕子了。或许也不如曹操的官营海船商队,但那是集结了一方诸侯的全部财政支持才搞起来的“央企”,不能跟民企比。
徐庶虚心地又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听取了诸葛亮给他的几条规划意见、还有一些设备的改良。
两人对着数据,很快又发现了一些徐庶数学不好导致的规划问题——比如,对去年秋收时民间的棉花总产量缺乏一个预估,导致徐庶心里对于这些棉花究竟够不够今年这些纺车作坊一年的加工量根本毫无所知。
而去年冬天因为收购挤压、又没及时建立库存,徐庶为了图省事儿,把大部分来不及加工纺纱的棉花,都作为棉袄的填充物,直接制造了棉袄——当然那个决策并不能算错,因为相当一部分棉袄还被前方将士用上了,为那次马超千里奔袭到居延海边追杀郭汜做出了贡献,让冻死的精锐骑兵少了很多。
但是,站在产业规划和内政的角度而言,那不过是一个歪打正着的成绩,按道理来说还是应该建立账目和产能预估、填充棉和纺纱棉的比例也要算账规划。
因为去年没做这事儿,导致过高比例的临时积压棉被用作填充棉,然后诸葛亮稍微算了一下账目,就发现徐庶后续还能收购到的、老百姓去年秋收后没来得及卖完的棉,规模根本不足以喂饱刘家峡这边已经建成的纺纱水车。
可能到今年五月份左右皮棉就被纺完了,后续水车只能闲两个月,等秋收后今年的新棉下来——这就是不建立至少够纺一年棉花量的库存储备的弊端,也是不预估民间棉花总产量的弊端。
徐庶把这一点牢牢记下,因为这事儿也不是他说了算的,他得直接越过兰州太守上报凉州牧关羽,让关羽今年开始亡羊补牢,责令西凉各地郡守、县令,从今开始每年要上报“本辖区内今年预计棉花总产量多少斤”这些数据。
为了发展纺织工业,这是提前把统计局该干的活儿的雏形都整出来了。
最后,诸葛亮还不忘拿出他改良后的水力纺纱机和便携式的加工木材的车床,都是对徐庶这边的工业建设颇有帮助的。
尤其是车木头的车床,被诸葛亮再次改良之后,又多了不少变种的机器。不但有车的,还有旋转的锯片,也是脚踏式驱动的,锯平整的木材比手拉大锯快不少,能极大提升批量加工木材的工作效率。
……
徐庶把诸葛亮点拨他的意见全部记下,临了,才注意到小师妹还在旁边似乎也有些心得想说,徐庶既然今天姿态已经放到最低了,也不在乎多不耻下问一次,就虚心地请黄月英也畅所欲言。
黄月英也帮他稍微挑了几个毛病:“师兄,既然在兰州这地方,一年有四个月水车都没法用,就该把水轮整个卸下来过冬,否则暴露在风沙里,秋天浸透了冬天再暴晒狂风,老化损坏起来太快了。
我虽然见识不多,却也在荆州见识过翻车,自己造过木构工巧之处,你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有,冬天把水轮存在专门的库房里时,屋里记得墙角堆些石灰收潮。还有,刚才亮哥教那些工匠用脚踏圆锯,他们学起来怎么是这样的……”
黄月英年少没有城府,才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刚毕业要上初一的年纪,当然说话不会给徐庶留面子,自己哪怕只知道一分,也要假装懂两分似地指指点点。
小姑娘争强好胜好为人师的脾气,一览无余。
好在徐庶也大致知道黄月英的脾气,选择了彻底全盘接受,就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连李素在一旁见年轻人不讲学德、太不给前辈师兄留面子,也有点看不下去。等黄月英也说完之后,他才帮徐庶圆场:
“行了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也别搞得元直什么事儿都没干成似的。总的来说,成绩还是要肯定的,西凉苦寒,一个冬天都留在这儿不容易。
内政之事,尤其是这些前人没做过的创举,都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事儿都不干,哪来的机会犯错?所以不要怕犯错,那些小问题整改了就好。”
徐庶连连谦逊:“右将军不必为我掩饰,诸葛令史与黄师妹的眼光果真是毒辣,阅历也非其年龄所当有,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徐某今天是真的心服口服。”
李素拍拍他肩膀:“好了,别谦逊了,这边也看完了,今日这边工地上的事儿,就交给幕僚吧,元直你随我进城,我们看看云长那边的进展如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诸葛亮也不客气,首先就指出徐庶对这片“水车工业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就有问题。
诸葛亮指着河堤两旁、上游水流坡度相对陡峭处的几座水车,说道:“元直兄,你看,上游水流最湍急、受水位下降影响也最大的那些车位,你都安排给纺纱用水车。
而下游多余出来那些车位,相对平缓、冲力小、但受水位下降影响也小、你才留给磨坊和锻锤工场,这就是对水力的一种浪费。
缫丝纺纱需要的水车推力并不大,追求的是出力稳、持续时间长。相比之下,磨面和锻铁需要的是出力大,但需求的加工量未必多,可闲置的季节也长一些。你这样的排列,还怎么充分利用水能?趁着现在水车里面的纺机还没都装上去,改还来得及。”
徐庶一听,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只是这种程度的指出,他还是能反驳的:“这西凉之地,也没发现有什么铁矿泥炭矿,锻铁需求不多。
至于磨面,也就兰州河谷产出的麦子会运来磨,没有多少分量。其他湟中、枹罕、河西产出的麦子,运费都不够。我当然要优先满足纺纱用的水车了,未来三五年内,这儿的纺纱水车数量,都不一定够整个湟中与河西的棉花产量用。”
诸葛亮摇摇头:“我听大王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那些需求少,那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划的时候就该根据各个产业究竟是需要力大时短还是力小时久分开规划区片。
这个且不多说,再说你看那些仅有的已经开工的纺纱水车,你看,整个场地堆了那么多杂乱无章的棉货,有皮棉有原棉,旁边还有弹棉籽梳皮棉的工场,杂乱不堪,一旦梳皮棉环节产量高一些、纺纱环节就堆砌拥堵……”
徐庶连忙辩解:“这是一时的混乱,这不因为过去那个冬天,水车转不动没法纺纱么,但去年的棉花又是秋天九月就全部收下来了,只好暂缓收购,等这边开春有水了再纺纱。
只是各县以及民间商旅收卖棉花没有规律,所以堆货混乱。等水车转起来运作个几个月,把冬闲积压的待加工量都消化了,就不会这样了。”
还别说,徐庶这种“我消化不掉就让供应商先别给我供货”的粗放管理模式,倒是实际结果上实现了类似后世“丰田精益生产”的“零库存”,反正我用不掉就别给我。
但这种“零库存”,其实是把物流环节的更多滞压和混乱推给了更没有组织的小生产者。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更混乱了。李素和诸葛亮都能看到在这附近的镇子上,已经扎堆了不少卖棉花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徐庶,只能说他数学统筹能力不行,又是才第一年实施这种繁琐的民政规划,而且一旦忙起来就容易当局者迷。
诸葛亮摇摇头,继续说:“要我说,收棉的政令就该统一,比如告诉周边各郡百姓,这儿的官营工场主要收没有梳的原棉,至于弹棉籽的工序要不要让百姓和棉商自行完成,你可以自己斟酌看着办。
然后,这儿就该多造仓库,不要怕库存,再让朝廷拨付一笔款项,作为多收棉花的库存占款——这兰州之地,还是荒郊野外,地皮又不值钱,多造些仓库有什么成本?
以后大不了就把棉花屯着库存过冬,每年七月到九月棉花分批收获完之后,哪怕赶上枯水期也无所谓。冬天农闲,让百姓先在官营的梳棉坊里梳成皮棉、也正好雇佣民夫赚点梳棉的外快。
开春水量丰沛之后,再把一冬积压的库存拿去纺纱,井然有序,无非占用一笔库存款罢了,却能便民,还解决了机器闲置时间和人力闲置时间有季节差错位的问题——用李师的话说,这叫‘用资金的低效率换取民力的高效率’。不是我说,论组织生产资源,元直兄你这水平比我二姐差远了!”
诸葛亮这番数落,不懂经商的人未必也全部听得明白,但不管怎么说,肯定能看出诸葛亮的数学统筹能力很厉害的样子。
另外,别看古代高利贷似乎利率很高,至少一年收五成利息。但其实大笔占用资金的额外成本并不大。因为钱的流动率非常低,很多地主老财都是把金银铜钱窖藏在家里闲着,能找到放贷对象的比例寥寥无几。
利息之所以高,也是因为收不回来的风险很大——很多农民都是走投无路了才借高利粮食渡荒,借了之后依然饿死病死的也不少,连年遇灾的情况也不少,人都死了还怎么还?
所以,诸葛亮建议官府拿出储备金来进货增加库存、减少供应链的混乱,完全是可行的。
徐庶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彻底在这方面佩服对方了,自己确实号称懂点谋略,却流于定性分析,没有诸葛亮的定量分析、数理分析的习惯。
毕竟两人的数学水平差了何止一个时代,再加上诸葛家已经是当世第三大豪商世家了。
诸葛亮二姐的生意,也就比糜竺和甄家小一些,跟袁绍地盘上那些顶级豪商,已经可以掰掰腕子了。或许也不如曹操的官营海船商队,但那是集结了一方诸侯的全部财政支持才搞起来的“央企”,不能跟民企比。
徐庶虚心地又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听取了诸葛亮给他的几条规划意见、还有一些设备的改良。
两人对着数据,很快又发现了一些徐庶数学不好导致的规划问题——比如,对去年秋收时民间的棉花总产量缺乏一个预估,导致徐庶心里对于这些棉花究竟够不够今年这些纺车作坊一年的加工量根本毫无所知。
而去年冬天因为收购挤压、又没及时建立库存,徐庶为了图省事儿,把大部分来不及加工纺纱的棉花,都作为棉袄的填充物,直接制造了棉袄——当然那个决策并不能算错,因为相当一部分棉袄还被前方将士用上了,为那次马超千里奔袭到居延海边追杀郭汜做出了贡献,让冻死的精锐骑兵少了很多。
但是,站在产业规划和内政的角度而言,那不过是一个歪打正着的成绩,按道理来说还是应该建立账目和产能预估、填充棉和纺纱棉的比例也要算账规划。
因为去年没做这事儿,导致过高比例的临时积压棉被用作填充棉,然后诸葛亮稍微算了一下账目,就发现徐庶后续还能收购到的、老百姓去年秋收后没来得及卖完的棉,规模根本不足以喂饱刘家峡这边已经建成的纺纱水车。
可能到今年五月份左右皮棉就被纺完了,后续水车只能闲两个月,等秋收后今年的新棉下来——这就是不建立至少够纺一年棉花量的库存储备的弊端,也是不预估民间棉花总产量的弊端。
徐庶把这一点牢牢记下,因为这事儿也不是他说了算的,他得直接越过兰州太守上报凉州牧关羽,让关羽今年开始亡羊补牢,责令西凉各地郡守、县令,从今开始每年要上报“本辖区内今年预计棉花总产量多少斤”这些数据。
为了发展纺织工业,这是提前把统计局该干的活儿的雏形都整出来了。
最后,诸葛亮还不忘拿出他改良后的水力纺纱机和便携式的加工木材的车床,都是对徐庶这边的工业建设颇有帮助的。
尤其是车木头的车床,被诸葛亮再次改良之后,又多了不少变种的机器。不但有车的,还有旋转的锯片,也是脚踏式驱动的,锯平整的木材比手拉大锯快不少,能极大提升批量加工木材的工作效率。
……
徐庶把诸葛亮点拨他的意见全部记下,临了,才注意到小师妹还在旁边似乎也有些心得想说,徐庶既然今天姿态已经放到最低了,也不在乎多不耻下问一次,就虚心地请黄月英也畅所欲言。
黄月英也帮他稍微挑了几个毛病:“师兄,既然在兰州这地方,一年有四个月水车都没法用,就该把水轮整个卸下来过冬,否则暴露在风沙里,秋天浸透了冬天再暴晒狂风,老化损坏起来太快了。
我虽然见识不多,却也在荆州见识过翻车,自己造过木构工巧之处,你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有,冬天把水轮存在专门的库房里时,屋里记得墙角堆些石灰收潮。还有,刚才亮哥教那些工匠用脚踏圆锯,他们学起来怎么是这样的……”
黄月英年少没有城府,才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刚毕业要上初一的年纪,当然说话不会给徐庶留面子,自己哪怕只知道一分,也要假装懂两分似地指指点点。
小姑娘争强好胜好为人师的脾气,一览无余。
好在徐庶也大致知道黄月英的脾气,选择了彻底全盘接受,就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连李素在一旁见年轻人不讲学德、太不给前辈师兄留面子,也有点看不下去。等黄月英也说完之后,他才帮徐庶圆场:
“行了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也别搞得元直什么事儿都没干成似的。总的来说,成绩还是要肯定的,西凉苦寒,一个冬天都留在这儿不容易。
内政之事,尤其是这些前人没做过的创举,都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事儿都不干,哪来的机会犯错?所以不要怕犯错,那些小问题整改了就好。”
徐庶连连谦逊:“右将军不必为我掩饰,诸葛令史与黄师妹的眼光果真是毒辣,阅历也非其年龄所当有,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徐某今天是真的心服口服。”
李素拍拍他肩膀:“好了,别谦逊了,这边也看完了,今日这边工地上的事儿,就交给幕僚吧,元直你随我进城,我们看看云长那边的进展如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2/2270/1957051.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2270/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