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9章:杨广第三次西征,姬昌李嗣源割据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李靖原本觉得以杨广对大秦的警惕程度,起码也需要在中原大战开启后的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放下警惕心。
毕竟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过渡,才会让以杨广为首的隋庭,认定大秦将力量都投入到中原,这样才会对大秦放松戒备。
李靖原本也都已经做好了,等待三四个月,甚至是半年,再出兵讨伐隋国的准备。
可让李靖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中原大战开启后才过了一个半月,杨广就已经有些按耐不住了,放松了对大秦的防备。
一开始李靖还有些怀疑,杨广是不是在试探自己,但杨广竟突然决定三征西域,并且大军都已经进入西域了,这才让李靖认定杨广并不是试探,而是真的按耐不住了。
杨广为何会决定突然讨伐西域呢?自然是被大秦对中原的攻势给吓到了。
要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兼并和争霸,原大汉十三州现在只下剩秦、魏、宋、明、蜀、楚、吴、隋八个国家,而隋国在这八国中的实力排名是最弱的。
大秦近百万大军,八路大秦齐出,以一己之力单挑魏宋吴这三个比隋国都强的国家,却依旧打的三国联军节节败退。
杨广以前觉得自己不会怕,可真当这一天到来之后,依旧被这残酷的现实给刺激到了。
目前大秦在中原西线战场屡战屡胜,曹魏没有丝毫能挡住大秦攻势的意思。
而一旦曹魏落败,甚至是惨败的话,宋明两国孤立难支,被逐个击破也不过是早晚的事,到时西凉的隋国必将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目标。
魏宋明三国都比隋国强,三国联手都挡不住大秦,单靠隋国一己之力,又怎么可能挡得住大秦?
末日将至,杨广也是一介凡人,又岂能不害怕?
杨广本来是很看好三国联盟的,但曹军和宋军在战场的表现太差,明军的表现虽好点,但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杨广现在已经对中原战事不报希望了,但让他在秦魏宋明四国大战时,出兵出兵偷袭大秦的后方,他又没这个胆子。
大秦讨伐中原三国,虽出动了绝大部分的兵力,可剩余的力量依旧强大。
隋国若是守着西凉自是无虞,可一旦出动攻秦的话,那可就真的是主动冲上去送人头了。
以隋国的体量,单独伐秦跟找死没区别,而联合其他势力共同伐秦?偏偏又没有一个势力会出兵。
除了秦魏宋吴隋吴国之外,吴国因内讧而遭到楚国入侵,吴楚两国正在进行国战,自然是都不可能出兵的。
至于蜀国,才刚刚经历了汉中大败,并且还丢了蜀南数郡,还没有恢复过来。
就算蜀国强行出兵,也必须要攻破汉中,才能威胁到大秦,可大秦在汉中留有重兵猛将,以目前蜀国的实力根本不能攻破。
除了中原八国之外,异族国家虽也能利用,但元蒙才被大秦给暴揍了,金满两国也还在内战。
至于高原上的吐蕃国,和隋国的关系虽最好,两国还是盟友,但松赞干布也不是傻子。
大秦若是要灭隋国的话,吐蕃可以出兵救援隋国,因为救隋国就是在自保,但和隋国联合出兵伐秦,吐蕃肯定是没有这个胆量的,毕竟打赢了大部分好处却是隋国的,而打输了则必定灭国。
收益太小,风险太大,完成不成正比,松赞干布又怎么敢和杨广联合出兵伐秦呢?
异族国家,除了元、金、清、吐蕃四国之外,还有一个王莽所建立的朝鲜国。
杨广完全没把王莽放在眼里,也不认为三韩被整合之后,就能有匹敌隋国,并且威胁到大秦的实力,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王莽。
杨广将神州地图翻来覆去的看,却找不到一家可能联合出兵的势力,隋国一家单独出兵伐秦又没有任何胜算,于是就将目标瞄准了西域诸国,毕竟柿子要挑软的捏嘛。
杨广已经不对中原三国报希望了,而一旦中原三国灭亡的话,隋国必将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目标,所以他才如此迫切的想要进行对外扩张。
在杨广看来,一旦中原三国全部被灭,等秦军将矛头指向隋国的话,只凭隋国之力肯定是难以自保的。
若是能灭亡西域诸国,将西域之地尽数占领的话,一可以增国实力,二也能给隋国留一条后路。
将来就算西凉和海州沦陷,隋国也可以退入西域苟延残喘,不至于被彻底灭国。
至于投降大秦,以保全富贵和性命?杨广从来就没想过。
天下诸王之中,秦魏宋吴四国是姻亲关系,所以曹操、赵匡胤,孙权可以投降赢昊,
甚至连汉室宗亲出生刘秀,以及称帝的刘裕,也都可以投降,并主动投降还能得到厚待。
当然可以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又是另一回事。
天下诸王之中,唯独只有杨广和朱棣不能投降,因为他们两个和大秦都有杀父之仇。
朱棣之父朱元璋就是死在了赢昊剑下,而杨广之父杨坚,虽不是死在赢昊手上,但却是被贾诩给暗算死的。
玄武门事变的真相,杨广已经彻底查清了。
李世民确实困住了杨坚,但并没有下杀手,反而被大秦的刺客乘机下手,并且将黑锅扔给了李世民,从而挑拨隋唐两大势力火拼。
杨广和大秦同样有杀父之仇,自然不可能投降大秦这个仇人。
投降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杨广又看不到任何报仇的希望,又不想隋国被大秦灭调,而为了给隋国留条后路,于是就盯上了西域这片地界。
杨广深知一旦大秦伐隋的话,隋国不可能守住西凉和海州,而西域的环境虽然差了点,但有丝绸之路在,却是一点都不穷,而且还没有太强的势力存在。
隋国若能将所有势力都灭掉,并将其整合起来的话,同样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就算没了西凉和海州,也依旧是一方强大的势力。
至于大秦会不会又盯上西域?那就是之后的事了,现在考虑还太早了点。
杨广连眼前的事都快顾不上了,又哪里还会考虑以后的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隋国对于是否征讨西域,内部的分歧也很大。
以杨爽为首的激进派,认为柿子捡软的捏,在打不过大秦的情况下,出兵西域好处大于坏处,所偶一支持出兵讨伐西域。
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则认为前两次征讨都未能尽灭西域诸国,足可见西域并不是软柿子,而且西中原才是重中之重,大秦也未必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中原。
在这个时候出兵西域的话,万一中原发生变局,隋国就算是想参与也来不及。
所以,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在出兵西域,认为应该在观望上一段时间才保险。
杨素虽领军连灭了西域九国,并将打下了的领地,设立为天山、伊州、高昌三郡,却依旧对西域的化外之地不甚看重。
杨素觉得东方才是世界中心,一旦隋国重心向西转移的话,这辈子恐怕都打不回来了,所以极为反对杨广在这个时候征西。
隋国内部两派的主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杨广都已经对抗秦联军失去信心了,也认为魏宋明三国必被大秦所灭,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自然不可能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杨素见杨广不听人劝,一意孤行的非要征西,也只能赞同隋军西征西域,但却提议拉上季(姬)昌和李嗣源一起。
杨广听到此言之后,顿时眉头紧皱起来,他已经将西域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不想让季昌和李嗣源来分自己的蛋糕。
姬昌虽是被迫降的隋,可其身份毕竟是李唐陇西太守,再加上手下还有三万汉羌混编军,所以才归顺后杨广封为了伊州太守。
伊州郡也就是后世的哈密地区,领土面积很大,但却人烟稀少,共有十三县之地。
姬昌虽被杨广封为伊州太守,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他能够管辖的城池只有一座,而且还没多少人口,根本不足以供养三万大军。
由此足可见,杨广表面上虽接纳了姬昌,可心中从未放下对姬昌的防备。
杨广就是想等姬昌进入西域后,通过卡姬昌粮饷,或其他政治手段,以逼姬昌逐步退让,直到彻底放弃手中兵权,为自己效命为止,却没想到姬昌的手段,远比他预料的还要高明的多。
杨广政治属性只有九十多,在诸王之中的数值是最低一个。
从他明明占据了丝绸之路,能够靠这条商路源源不断的获得财富,却依旧把隋国发展的这么穷来看,就足可见其政治水平确实不算多高明。
姬昌的政治属性却高达100点,是黄金政治级别的治国大才,杨广想跟他玩政斗属实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杨广不给姬昌发粮饷,姬昌就打着隋军的旗号,领军前去劫掠西域诸国以养军,同时还加剧了西域的矛盾,并且还让杨广来背黑锅,可谓是一举三得。
至于杨广的其他逼迫手段,也都被姬昌给巧妙的化解了。
不过姬昌时不时的就要被杨广找麻烦,并且还要警惕西域诸国的报复,可见他在西域的日子也不好过,就算不是如履薄冰也差不了太多了。
直到李嗣源也进入西域之后,姬昌的日子这才好过起来。
李嗣源是蜀汉册封的陇西王,这个身份在蜀汉没有多少用出,但在蜀汉的盟友隋国这里却有大用。
蜀汉是除了吐蕃之外,隋国唯二可以在关西拉拢的势力,李嗣源又打着蜀汉的旗号,率两万八千大军和一万两千军属和工匠过来避难,作为盟友的隋国自然不能对其下手。
杨广早就猜到李嗣源不怀好意,毕竟李嗣源明明只有四万人,却找他要十万人的口粮,可让杨广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是李嗣源会盯上了西域。
李嗣源离开海州,进了西域之后,就赖在西域不肯走了,而且还背着杨广,主动联系上了季昌。
季李两家联手,对付西域本土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灭了两个小国,这才在西域彻底站稳了脚跟。
直到此时,杨广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一直看不上的西域,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快宝地。
前有姬昌,后又有李嗣源,都前赴后继的往西域挤。
这也让杨广意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所以在对中原战局彻底失望之后,才会将西域当成隋国的后路,并发动第三次西征。
只是杨广醒悟的有些晚了,因为他的放任,季李两家已在西域形成了割据之势,并且尾大不掉。
杨广已将西域视为禁脔,并且还想打压季李联盟,自然不想和其分享西域的土地和人口,可杨素却提议拉上姬昌和李嗣源一起出兵,这自然让他非常的不满。
毕竟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过渡,才会让以杨广为首的隋庭,认定大秦将力量都投入到中原,这样才会对大秦放松戒备。
李靖原本也都已经做好了,等待三四个月,甚至是半年,再出兵讨伐隋国的准备。
可让李靖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中原大战开启后才过了一个半月,杨广就已经有些按耐不住了,放松了对大秦的防备。
一开始李靖还有些怀疑,杨广是不是在试探自己,但杨广竟突然决定三征西域,并且大军都已经进入西域了,这才让李靖认定杨广并不是试探,而是真的按耐不住了。
杨广为何会决定突然讨伐西域呢?自然是被大秦对中原的攻势给吓到了。
要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兼并和争霸,原大汉十三州现在只下剩秦、魏、宋、明、蜀、楚、吴、隋八个国家,而隋国在这八国中的实力排名是最弱的。
大秦近百万大军,八路大秦齐出,以一己之力单挑魏宋吴这三个比隋国都强的国家,却依旧打的三国联军节节败退。
杨广以前觉得自己不会怕,可真当这一天到来之后,依旧被这残酷的现实给刺激到了。
目前大秦在中原西线战场屡战屡胜,曹魏没有丝毫能挡住大秦攻势的意思。
而一旦曹魏落败,甚至是惨败的话,宋明两国孤立难支,被逐个击破也不过是早晚的事,到时西凉的隋国必将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目标。
魏宋明三国都比隋国强,三国联手都挡不住大秦,单靠隋国一己之力,又怎么可能挡得住大秦?
末日将至,杨广也是一介凡人,又岂能不害怕?
杨广本来是很看好三国联盟的,但曹军和宋军在战场的表现太差,明军的表现虽好点,但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杨广现在已经对中原战事不报希望了,但让他在秦魏宋明四国大战时,出兵出兵偷袭大秦的后方,他又没这个胆子。
大秦讨伐中原三国,虽出动了绝大部分的兵力,可剩余的力量依旧强大。
隋国若是守着西凉自是无虞,可一旦出动攻秦的话,那可就真的是主动冲上去送人头了。
以隋国的体量,单独伐秦跟找死没区别,而联合其他势力共同伐秦?偏偏又没有一个势力会出兵。
除了秦魏宋吴隋吴国之外,吴国因内讧而遭到楚国入侵,吴楚两国正在进行国战,自然是都不可能出兵的。
至于蜀国,才刚刚经历了汉中大败,并且还丢了蜀南数郡,还没有恢复过来。
就算蜀国强行出兵,也必须要攻破汉中,才能威胁到大秦,可大秦在汉中留有重兵猛将,以目前蜀国的实力根本不能攻破。
除了中原八国之外,异族国家虽也能利用,但元蒙才被大秦给暴揍了,金满两国也还在内战。
至于高原上的吐蕃国,和隋国的关系虽最好,两国还是盟友,但松赞干布也不是傻子。
大秦若是要灭隋国的话,吐蕃可以出兵救援隋国,因为救隋国就是在自保,但和隋国联合出兵伐秦,吐蕃肯定是没有这个胆量的,毕竟打赢了大部分好处却是隋国的,而打输了则必定灭国。
收益太小,风险太大,完成不成正比,松赞干布又怎么敢和杨广联合出兵伐秦呢?
异族国家,除了元、金、清、吐蕃四国之外,还有一个王莽所建立的朝鲜国。
杨广完全没把王莽放在眼里,也不认为三韩被整合之后,就能有匹敌隋国,并且威胁到大秦的实力,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王莽。
杨广将神州地图翻来覆去的看,却找不到一家可能联合出兵的势力,隋国一家单独出兵伐秦又没有任何胜算,于是就将目标瞄准了西域诸国,毕竟柿子要挑软的捏嘛。
杨广已经不对中原三国报希望了,而一旦中原三国灭亡的话,隋国必将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目标,所以他才如此迫切的想要进行对外扩张。
在杨广看来,一旦中原三国全部被灭,等秦军将矛头指向隋国的话,只凭隋国之力肯定是难以自保的。
若是能灭亡西域诸国,将西域之地尽数占领的话,一可以增国实力,二也能给隋国留一条后路。
将来就算西凉和海州沦陷,隋国也可以退入西域苟延残喘,不至于被彻底灭国。
至于投降大秦,以保全富贵和性命?杨广从来就没想过。
天下诸王之中,秦魏宋吴四国是姻亲关系,所以曹操、赵匡胤,孙权可以投降赢昊,
甚至连汉室宗亲出生刘秀,以及称帝的刘裕,也都可以投降,并主动投降还能得到厚待。
当然可以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又是另一回事。
天下诸王之中,唯独只有杨广和朱棣不能投降,因为他们两个和大秦都有杀父之仇。
朱棣之父朱元璋就是死在了赢昊剑下,而杨广之父杨坚,虽不是死在赢昊手上,但却是被贾诩给暗算死的。
玄武门事变的真相,杨广已经彻底查清了。
李世民确实困住了杨坚,但并没有下杀手,反而被大秦的刺客乘机下手,并且将黑锅扔给了李世民,从而挑拨隋唐两大势力火拼。
杨广和大秦同样有杀父之仇,自然不可能投降大秦这个仇人。
投降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杨广又看不到任何报仇的希望,又不想隋国被大秦灭调,而为了给隋国留条后路,于是就盯上了西域这片地界。
杨广深知一旦大秦伐隋的话,隋国不可能守住西凉和海州,而西域的环境虽然差了点,但有丝绸之路在,却是一点都不穷,而且还没有太强的势力存在。
隋国若能将所有势力都灭掉,并将其整合起来的话,同样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就算没了西凉和海州,也依旧是一方强大的势力。
至于大秦会不会又盯上西域?那就是之后的事了,现在考虑还太早了点。
杨广连眼前的事都快顾不上了,又哪里还会考虑以后的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隋国对于是否征讨西域,内部的分歧也很大。
以杨爽为首的激进派,认为柿子捡软的捏,在打不过大秦的情况下,出兵西域好处大于坏处,所偶一支持出兵讨伐西域。
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则认为前两次征讨都未能尽灭西域诸国,足可见西域并不是软柿子,而且西中原才是重中之重,大秦也未必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中原。
在这个时候出兵西域的话,万一中原发生变局,隋国就算是想参与也来不及。
所以,以杨素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在出兵西域,认为应该在观望上一段时间才保险。
杨素虽领军连灭了西域九国,并将打下了的领地,设立为天山、伊州、高昌三郡,却依旧对西域的化外之地不甚看重。
杨素觉得东方才是世界中心,一旦隋国重心向西转移的话,这辈子恐怕都打不回来了,所以极为反对杨广在这个时候征西。
隋国内部两派的主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杨广都已经对抗秦联军失去信心了,也认为魏宋明三国必被大秦所灭,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自然不可能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杨素见杨广不听人劝,一意孤行的非要征西,也只能赞同隋军西征西域,但却提议拉上季(姬)昌和李嗣源一起。
杨广听到此言之后,顿时眉头紧皱起来,他已经将西域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不想让季昌和李嗣源来分自己的蛋糕。
姬昌虽是被迫降的隋,可其身份毕竟是李唐陇西太守,再加上手下还有三万汉羌混编军,所以才归顺后杨广封为了伊州太守。
伊州郡也就是后世的哈密地区,领土面积很大,但却人烟稀少,共有十三县之地。
姬昌虽被杨广封为伊州太守,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他能够管辖的城池只有一座,而且还没多少人口,根本不足以供养三万大军。
由此足可见,杨广表面上虽接纳了姬昌,可心中从未放下对姬昌的防备。
杨广就是想等姬昌进入西域后,通过卡姬昌粮饷,或其他政治手段,以逼姬昌逐步退让,直到彻底放弃手中兵权,为自己效命为止,却没想到姬昌的手段,远比他预料的还要高明的多。
杨广政治属性只有九十多,在诸王之中的数值是最低一个。
从他明明占据了丝绸之路,能够靠这条商路源源不断的获得财富,却依旧把隋国发展的这么穷来看,就足可见其政治水平确实不算多高明。
姬昌的政治属性却高达100点,是黄金政治级别的治国大才,杨广想跟他玩政斗属实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杨广不给姬昌发粮饷,姬昌就打着隋军的旗号,领军前去劫掠西域诸国以养军,同时还加剧了西域的矛盾,并且还让杨广来背黑锅,可谓是一举三得。
至于杨广的其他逼迫手段,也都被姬昌给巧妙的化解了。
不过姬昌时不时的就要被杨广找麻烦,并且还要警惕西域诸国的报复,可见他在西域的日子也不好过,就算不是如履薄冰也差不了太多了。
直到李嗣源也进入西域之后,姬昌的日子这才好过起来。
李嗣源是蜀汉册封的陇西王,这个身份在蜀汉没有多少用出,但在蜀汉的盟友隋国这里却有大用。
蜀汉是除了吐蕃之外,隋国唯二可以在关西拉拢的势力,李嗣源又打着蜀汉的旗号,率两万八千大军和一万两千军属和工匠过来避难,作为盟友的隋国自然不能对其下手。
杨广早就猜到李嗣源不怀好意,毕竟李嗣源明明只有四万人,却找他要十万人的口粮,可让杨广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是李嗣源会盯上了西域。
李嗣源离开海州,进了西域之后,就赖在西域不肯走了,而且还背着杨广,主动联系上了季昌。
季李两家联手,对付西域本土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灭了两个小国,这才在西域彻底站稳了脚跟。
直到此时,杨广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一直看不上的西域,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快宝地。
前有姬昌,后又有李嗣源,都前赴后继的往西域挤。
这也让杨广意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所以在对中原战局彻底失望之后,才会将西域当成隋国的后路,并发动第三次西征。
只是杨广醒悟的有些晚了,因为他的放任,季李两家已在西域形成了割据之势,并且尾大不掉。
杨广已将西域视为禁脔,并且还想打压季李联盟,自然不想和其分享西域的土地和人口,可杨素却提议拉上姬昌和李嗣源一起出兵,这自然让他非常的不满。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2/2167/1845821.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2167/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