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汉中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武德十年(公元34年)春二月,秦岭冰消雪融之后,魏大司农任光,就从右扶风雍城启程,折至陈仓西行,过渭河古渡,南进大散关,穿过故道进入武都郡。
这条路线,与两百年前韩信北伐三秦完全相反,而且已多年未有军队走过了:汉朝吕后年间,武都大地震不但改变了西汉水的流向,还使得这附近山崩地摧,栈道被毁,故道断绝了好几代人,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修缮,然而因河流改道,也不再适合大军行进。
放在新末天下刚刚分裂时,武都、汉中都被公孙述控制,所以那会魏、蜀二帝,都只能隔着秦岭大眼瞪小眼,双方通过有水路运粮的祁山道你来我往,却在故道上保持了脆弱的和平——第五伦和公孙述都知道,长达八百里的故道,自带干粮只能维持千人以下的数量,派过去也是白白给对方送军功。
可当武都郡被马援夺取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翻越秦岭,行至名为“黄花川”的地段时,任光下了马,于山上回首而望,赞道:“过去五年间,公孙述为夺回武都,不顾蜀中民力,常年发大军来争,而陛下一面令马将军守御,一边却调遣关中民夫三万,修缮故道,这才有今日三军南下之速也!”
这黄花川上,还有石碑刻字为证,却是武都郡父老盛赞第五伦修路之事所献,尚记一颂:“惟斯故道,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于野,汉水逆让,稽滞军旅。”
“唯吾圣主,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以武德六年二月颁诏,军民造路,栈道通天,虽昔鲁班,亦莫儗象。一时行人夷欣,百姓欢欣,乃咏此颂,昔禹导江河,以靖四海。今圣魏经纪厥续,艾康万里……”
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故道重修后,对交通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比起绕道陇右,与关中交通缩短了将近一月。
为了弥补缺少河流造成的粮食转运问题,第五伦将关中上林地区养出的骡驴,一口气分给马援三千头之多,这些畜生擅长在山地搬运重物,跋山涉水不在话下,少府也制作了名为“木牛流马”的独轮小车,可载粮袋,任光便是押着它们前往前线——正旦前后,第五伦定下“南进”方略后,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当一条大河:西汉水出现在眼前时,意味着魏军在汉中之战的前线指挥所:沮县(今略阳县)到了。
沮县很小,只是武都郡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环滁皆山,周围一圈仿佛都是高耸入云的巨墙,这使得城里光照不太好,明明是正午,在山影中却依然显得暗,加上周围川流行经,水汽颇为充沛,据说一年里有半年时间都雾气蒙蒙的。
而来迎接任光的武都太守一照面,就看着任光身后络绎不绝的骡子和独轮车叫起了苦:“大司农,粮食屯不下了。”
任光筹办后勤这么多年,也跑了不少地方,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离谱的抱怨——一般的地方官吏、校尉将军,见到粮官,都只会嘟囔“恨少”呢!现在居然还有嫌补给太多的!
但只要看看这可怜巴巴的沮县就明白了:其大小,不过是关中一个乡邑的规模,墙垣后几条街而已,为了空出房子屯粮,人都不得不挪到城外安营扎寨。
“这沮县作为大军集结之地,确实不合适啊。”任光也跟着一起皱眉,但沮县小归小,地理位置却又极其重要。
沮县的正北方,自然就是任光来时的故道;往西北,可经西汉水抵达仇池山,再往北就是隗嚣丧命的武都郡府,进而能望见祁山,进入陇右。
沮县往南,沿着西汉水可进入著名的金牛道,但再行三百余里,就会被一道峥嵘崔嵬的关隘拦住去路,这便是益州三大雄关之首的“白水关”。自从丢了武都后,公孙述便常年在白水关屯重兵,修险隘,提防魏军偷袭。
而沮县向东而行呢?便能沿着沔(mian)水进入汉中盆地……
由此可见此地虽小,却四通八达,最为紧要。
如此一来,便只能进一步将沮县的粮食往更前沿地区运了,这就是第五伦派任弘南下统筹的原因啊。
但在城内外都未见马援,一问武都太守,才知道马援前日就出了县,往东去了……
“骠骑大将军亲往阳平关巡查敌情!”
……
从沮县向东行了三天后,任光便发现:前面走不通了。
汉中盆地本就是被秦岭、巴山所夹的狭长盆地,南北之间不过百里,而这一带最为狭窄,起伏的群山间好不容易有条数里宽的细缝,还被土垣石墙拦住,加上横流的沔水,易守难攻。
这里就是阳平关,汉中的西门户。
马援的营地位于阳平关西面,沿着沔水谷地驻扎,绵延数里,任光得从营尾走到营头,才在一座高耸的望楼上见到马援。
马援本就大器晚成,而立之后才结识五伦,随他打天下,如今十几年过去,已是四十八岁“高龄”的马援,须发上也多了点白,常年征战,眼神也变得沧桑,但这一切却不显老态,反而让他整个人看上去更有魅力。
马援见到任光抵达,很是高兴,马将军只抓军事,任光则要为接下来攻取汉中后控制此地做文治上的准备,有这样一位能力强,又知分寸的助手,任谁都会开怀。
“伯卿,来看看这阳平关。”
马援将手中的千里镜递给任光,在延长的视野中,敌人虚实一览无遗。
这阳平关上插满旌旗,驻防大量蜀军,其后则是汉中蜀军的大本营:沔阳城。
马援在旁说道:“阳平关以北的山脉,叫做天荡山,而其南之山,则为定军山!”
“两山一关,仿佛三道屏风,牢牢护住汉中西口,不愧是益州三关之一。”
所谓益州三关,便是金牛道上的白水关、扼守三峡的江关,加上这汉中阳平。
“此地南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公孙述得此,进威逼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马援对阳平关不乏称赞之辞,任光放下千里镜后笑道:“既然如此,当朝中群臣皆以为,可令将军挥师自武都南下,直取白水,顺势入蜀灭公孙述时,那将军为何上奏说,应先击阳平,不可强攻白水关呢?”
“白水之险不下阳平关。”
马援道:“更何况,就算夺了白水关,其后还有两道天险,其一为葭萌关,其二为大小剑山,当地连山绝险,飞阁通衢,公孙述失去武都后,除了常年派兵欲夺回外,还在大小剑山间修筑关隘,名曰剑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摇头道:“公孙述虽是井底之蛙,但却颇为顽固,垂死挣扎下,成家纵然疲敝,但想要一举成功,依然不易。”
公孙述和马援不但都是茂陵人士,且家门相近,从光着屁股时就一起玩耍,对这位发小十分了解,第五伦在长安给公孙述修的“居所”,只怕是派不上用场了。
马援指向东方:“阳平关则不同,一旦拿下此关,汉中千里,再无巨险,就像一节空心竹子,能一捅到底!更何况,公孙述在汉中安置降将,将其一分为三,西部沔阳、南郑设汉中郡,由荆邯驻守;中间西城设‘成兴’郡,由降将延岑镇守;最东边上庸、房陵等地,设‘上庸郡’,控制在邓奉、贾复二人手中。”
任光顿时明白了,补充道:“将军之意是,比起公孙述直接控制的巴蜀,汉中三郡各自为政,大军临门,难免各有私心……”
“再者,金牛道已为我军阻断,汉中与成都的交通,只能先走米仓道去巴郡绕行。我军目前可走故道直接从关中调兵运粮,而彼则绕行千里,此消彼长,击汉中,可令成家疲于奔命!”
马援颔首:“这不就是陛下的意图么?”
“既然没法一击灭蜀,就效郊狼猎牛,先咬出伤口,使其流血不止,最后力竭倒地。”
“武都郡是第一个伤口,已流血五年有余,如今可以更进一步,对准骨头关节处,再度下口了!”
马援仿佛已经看到了结局,真是残忍啊,公孙述这偏居益州的小朝廷,将被第五伦用这种方式毁灭。但马援又感谢第五伦,将这件事,交由自己来完成。
“最终,将由我,来断其咽喉!”
这便是他对老朋友,最大的敬意!
这条路线,与两百年前韩信北伐三秦完全相反,而且已多年未有军队走过了:汉朝吕后年间,武都大地震不但改变了西汉水的流向,还使得这附近山崩地摧,栈道被毁,故道断绝了好几代人,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修缮,然而因河流改道,也不再适合大军行进。
放在新末天下刚刚分裂时,武都、汉中都被公孙述控制,所以那会魏、蜀二帝,都只能隔着秦岭大眼瞪小眼,双方通过有水路运粮的祁山道你来我往,却在故道上保持了脆弱的和平——第五伦和公孙述都知道,长达八百里的故道,自带干粮只能维持千人以下的数量,派过去也是白白给对方送军功。
可当武都郡被马援夺取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翻越秦岭,行至名为“黄花川”的地段时,任光下了马,于山上回首而望,赞道:“过去五年间,公孙述为夺回武都,不顾蜀中民力,常年发大军来争,而陛下一面令马将军守御,一边却调遣关中民夫三万,修缮故道,这才有今日三军南下之速也!”
这黄花川上,还有石碑刻字为证,却是武都郡父老盛赞第五伦修路之事所献,尚记一颂:“惟斯故道,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于野,汉水逆让,稽滞军旅。”
“唯吾圣主,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以武德六年二月颁诏,军民造路,栈道通天,虽昔鲁班,亦莫儗象。一时行人夷欣,百姓欢欣,乃咏此颂,昔禹导江河,以靖四海。今圣魏经纪厥续,艾康万里……”
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故道重修后,对交通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比起绕道陇右,与关中交通缩短了将近一月。
为了弥补缺少河流造成的粮食转运问题,第五伦将关中上林地区养出的骡驴,一口气分给马援三千头之多,这些畜生擅长在山地搬运重物,跋山涉水不在话下,少府也制作了名为“木牛流马”的独轮小车,可载粮袋,任光便是押着它们前往前线——正旦前后,第五伦定下“南进”方略后,战争就已经打响了!
当一条大河:西汉水出现在眼前时,意味着魏军在汉中之战的前线指挥所:沮县(今略阳县)到了。
沮县很小,只是武都郡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环滁皆山,周围一圈仿佛都是高耸入云的巨墙,这使得城里光照不太好,明明是正午,在山影中却依然显得暗,加上周围川流行经,水汽颇为充沛,据说一年里有半年时间都雾气蒙蒙的。
而来迎接任光的武都太守一照面,就看着任光身后络绎不绝的骡子和独轮车叫起了苦:“大司农,粮食屯不下了。”
任光筹办后勤这么多年,也跑了不少地方,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离谱的抱怨——一般的地方官吏、校尉将军,见到粮官,都只会嘟囔“恨少”呢!现在居然还有嫌补给太多的!
但只要看看这可怜巴巴的沮县就明白了:其大小,不过是关中一个乡邑的规模,墙垣后几条街而已,为了空出房子屯粮,人都不得不挪到城外安营扎寨。
“这沮县作为大军集结之地,确实不合适啊。”任光也跟着一起皱眉,但沮县小归小,地理位置却又极其重要。
沮县的正北方,自然就是任光来时的故道;往西北,可经西汉水抵达仇池山,再往北就是隗嚣丧命的武都郡府,进而能望见祁山,进入陇右。
沮县往南,沿着西汉水可进入著名的金牛道,但再行三百余里,就会被一道峥嵘崔嵬的关隘拦住去路,这便是益州三大雄关之首的“白水关”。自从丢了武都后,公孙述便常年在白水关屯重兵,修险隘,提防魏军偷袭。
而沮县向东而行呢?便能沿着沔(mian)水进入汉中盆地……
由此可见此地虽小,却四通八达,最为紧要。
如此一来,便只能进一步将沮县的粮食往更前沿地区运了,这就是第五伦派任弘南下统筹的原因啊。
但在城内外都未见马援,一问武都太守,才知道马援前日就出了县,往东去了……
“骠骑大将军亲往阳平关巡查敌情!”
……
从沮县向东行了三天后,任光便发现:前面走不通了。
汉中盆地本就是被秦岭、巴山所夹的狭长盆地,南北之间不过百里,而这一带最为狭窄,起伏的群山间好不容易有条数里宽的细缝,还被土垣石墙拦住,加上横流的沔水,易守难攻。
这里就是阳平关,汉中的西门户。
马援的营地位于阳平关西面,沿着沔水谷地驻扎,绵延数里,任光得从营尾走到营头,才在一座高耸的望楼上见到马援。
马援本就大器晚成,而立之后才结识五伦,随他打天下,如今十几年过去,已是四十八岁“高龄”的马援,须发上也多了点白,常年征战,眼神也变得沧桑,但这一切却不显老态,反而让他整个人看上去更有魅力。
马援见到任光抵达,很是高兴,马将军只抓军事,任光则要为接下来攻取汉中后控制此地做文治上的准备,有这样一位能力强,又知分寸的助手,任谁都会开怀。
“伯卿,来看看这阳平关。”
马援将手中的千里镜递给任光,在延长的视野中,敌人虚实一览无遗。
这阳平关上插满旌旗,驻防大量蜀军,其后则是汉中蜀军的大本营:沔阳城。
马援在旁说道:“阳平关以北的山脉,叫做天荡山,而其南之山,则为定军山!”
“两山一关,仿佛三道屏风,牢牢护住汉中西口,不愧是益州三关之一。”
所谓益州三关,便是金牛道上的白水关、扼守三峡的江关,加上这汉中阳平。
“此地南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公孙述得此,进威逼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马援对阳平关不乏称赞之辞,任光放下千里镜后笑道:“既然如此,当朝中群臣皆以为,可令将军挥师自武都南下,直取白水,顺势入蜀灭公孙述时,那将军为何上奏说,应先击阳平,不可强攻白水关呢?”
“白水之险不下阳平关。”
马援道:“更何况,就算夺了白水关,其后还有两道天险,其一为葭萌关,其二为大小剑山,当地连山绝险,飞阁通衢,公孙述失去武都后,除了常年派兵欲夺回外,还在大小剑山间修筑关隘,名曰剑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摇头道:“公孙述虽是井底之蛙,但却颇为顽固,垂死挣扎下,成家纵然疲敝,但想要一举成功,依然不易。”
公孙述和马援不但都是茂陵人士,且家门相近,从光着屁股时就一起玩耍,对这位发小十分了解,第五伦在长安给公孙述修的“居所”,只怕是派不上用场了。
马援指向东方:“阳平关则不同,一旦拿下此关,汉中千里,再无巨险,就像一节空心竹子,能一捅到底!更何况,公孙述在汉中安置降将,将其一分为三,西部沔阳、南郑设汉中郡,由荆邯驻守;中间西城设‘成兴’郡,由降将延岑镇守;最东边上庸、房陵等地,设‘上庸郡’,控制在邓奉、贾复二人手中。”
任光顿时明白了,补充道:“将军之意是,比起公孙述直接控制的巴蜀,汉中三郡各自为政,大军临门,难免各有私心……”
“再者,金牛道已为我军阻断,汉中与成都的交通,只能先走米仓道去巴郡绕行。我军目前可走故道直接从关中调兵运粮,而彼则绕行千里,此消彼长,击汉中,可令成家疲于奔命!”
马援颔首:“这不就是陛下的意图么?”
“既然没法一击灭蜀,就效郊狼猎牛,先咬出伤口,使其流血不止,最后力竭倒地。”
“武都郡是第一个伤口,已流血五年有余,如今可以更进一步,对准骨头关节处,再度下口了!”
马援仿佛已经看到了结局,真是残忍啊,公孙述这偏居益州的小朝廷,将被第五伦用这种方式毁灭。但马援又感谢第五伦,将这件事,交由自己来完成。
“最终,将由我,来断其咽喉!”
这便是他对老朋友,最大的敬意!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2/2006/1704022.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2006/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