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衔环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第393章衔环
      “这就是秦时函谷关?”
      六月底的大热天,郑统擦着头上的汗,抬头看着这鬼地方。
      他们接到魏王军令后,数日前自从潼关向东行进,经过狭窄的山间小道后,抵达一道比潼塬还要壮丽的大塬。此塬名叫:“稠桑塬”,一个稠字说尽了塬上密密麻麻布满树木的模样!连小队斥候都很难翻过去,更不用说拉着辎重粮秣的浩荡大军了!
      而这稠桑原中一条缝隙,便是函谷西口,跟潼关下的“黄巷坂”有得一拼,这条小道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步,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用当地老百姓朴实的话形容就是:“天神在身上搓一颗泥丸就能将路塞住。”
      想到这,郑统也忍不住伸手进脖子搓了起来,夏日介甲就是不舒服。
      爬到高处,透过东方升起的太阳,隐约能看到窄道尽头的函谷东口,那便是旧函谷关。
      但这昔日雄关,如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军往北绕道,堂而皇之地从黄河滩涂边一条大路大摇大摆走过去。
      郑统想起,魏王在宫中上扫盲课时,念起一篇文章里说什么:“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当时郑统好奇怪函谷究竟有多厉害,此刻只觉得好笑:“六国真笨,有这大路不走,非要死磕关隘作甚。”
      弘农城北的河边,还有渡口,河东太守窦融派船只从北面的“大禹渡”过来运粮补给,士卒们能吃口热饭,不用天天嚼炒面。
      听到郑统嘲笑古人愚笨,窦融摇头道:“两百余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当初六国攻秦时,这河水还是沿着大塬流淌,并未消退露出河滩。”
      窦融来之前和魏王伦军议,还讨论过这事来着,窦融认为是秦时河水更大,如今水浅的缘故。
      第五伦当时却说:“不止如此,其实天下的河流,受某种巨力所引,都是向右偏,冲刷右岸居多,几百年下来,高岸遂为平滩,一旦河水再稍小,过去没路的地方,也有了路。”
      窦融离开安邑后观察了沿途河流,好像还真是右岸被冲刷更多,回想起当初第五伦对昆阳之战神乎其神的预言,更觉魏王乃是天授。
      “天险既然不在,那关隘也就没了用处,这便是汉武时要将旧函谷关废弃迁徙的缘故。”
      郑统恍然大悟,等渡弘农河时,重新眺望函谷关,可以想象,当初没有坦途时,弘农河犹如函谷的护城河:“若真如此,这函谷,确实比峣关险峻难攻。”
      既然不必过函谷,弘农城也就暴露在水、陆夹击下,过去一年,这里的绿林统帅已经换了三茬人了:最初是王常,因为帮助刘伯升,进攻潼塬失败,被撤职;旋即是李轶,但他觉得这是个除了山还是山的穷地方,没几个月就设法调回南阳了;如今是更始政权的”骠骑大将军“宋佻,只因是刘玄的故旧朋友,就平白无故被封为颍阴王,将兵上万,镇守弘农及崤函。
      “这等狗彘鼠雀之辈,无尺寸之功,也敢称王,也敢封骠骑大将军?”郑统现在也搞清楚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的区别了,颇为不爽。
      只可惜,他连教训颍阴王的机会都没有,此人听闻魏军东来,知道守不住,已经弃城东遁了。
      “只望张宗将军能在陕县截住此人。”
      窦融请郑统将兵卒排在弘农城前,尽量威武雄壮些,他要代魏王接受弘农父老的投降。
      而开城后作为百姓代表前来纳土的,是一位苍鬓老者,五十多岁年纪,窦融笑着上前搀起他来:“杨公,你我又见面了!”
      此人名叫杨宝,乃是本地第一望族,弘农杨氏家主。
      这杨宝乃是弘农大儒,欧阳尚书传人,汉朝衰、平二帝时就颇为知名,曾经被王莽征召入朝做博士,但杨宝当时还忠于汉室,便逃避隐匿,云游天下教书为生,门下颇多弟子。
      新末时杨宝眼看新室快不行了,才潜回老家,还遇到了昆阳大败后,带着几千败兵回关中投第五伦的窦融,便在弘农城招待了他们一番。
      窦融携手杨宝入城时,又说起此人的另一桩趣事来。
      “听本地人说,杨公九岁那年,在山间见大鸱鸮啄伤了一只黄鹊,后又被群蚁围住,杨公于是起了恻隐之心,救了受伤的黄鹊,将其放生。”
      “事后黄鹊竟然衔着白环四枚至杨府,放于阶上,此事弘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说那黄鹊是西王母使者,而杨公仁爱救拯,子孙必洁白,位登三公,当如此环矣!”
      杨宝小时候是救了黄鹊不假,后来也日有所思梦见过那雀儿,还将这件事告诉父亲,结果第二天起来,庭院里就多了四枚玉环,父亲信誓旦旦,说是黄鹊送来的……
      此事越传越开,杨宝年长后得举孝廉,这个传说出力颇多,这运营养望能耐,可比某个让梨的家伙强多了。
      窦融却不管这事的真假,只引申道:“弘农有衔环,而我河东,古时也有结草报恩的故事,窦融曾受杨公恩惠,一年前若无杨公之助,融必不得入函谷,更不会有今日,岂敢不结草衔环以报?”
      杨宝岂敢受?连忙反拜道:“窦太守才是杨氏的救命恩人啊,结草衔环之事,当由杨宝来做。”
      杨宝一年前还心念汉朝,做了绿汉的”弘农太守”,并协助王常出兵,可随着刘伯升大败,王常失势,杨宝也瞅出绿林没前途,开始与一河之隔的窦融勾搭起来,这不,三月份得了窦融通知,还派了弟子悄悄赶赴长安参加文官考试,入了乙榜。
      这之后杨宝更加积极与窦融联络,促成易帜,才有了今日弘农城的不战而下。
      这也是第五伦让窦融居中统筹这次战役的缘故:崤函是一条线,很容易在进军途中被一个点卡住,并不是任意清算的好地方,沿途的豪右,就得靠窦周公去一一搞定。
      窦融与杨宝在那各自推让,都说对方于自己有恩,最后总算达成了共识。
      “杨公,你我皆是黄鹊。”
      “而新室是大鸱鸮。”
      “绿林是小蚂蚁。”
      “吾等皆为魏王所救,亦要结草衔环以报之!”
      站在弘农城头,看着魏军顺畅通过,舟船继续向东,窦融动情地说道
      “杨公,过去如何不要紧。魏王说了,都既往不咎,只要记住,魏王来了,苍天就有了,魏王来了,弘农就太平了!”
      ……
      说是想当曹参,但窦融还是在萧何的路上越走越远,在弘农的表演,他自己都说不清几分真几分假。
      过了弘农后,窦融继续走水路,船只顺流而下,行了几个时辰后,河道变窄,但奇怪的是,水流反而更缓慢。
      这就意味着,当初晋国“假虞灭虢”的茅津渡快到了。
      按理说,顺河而下,能一直行驶到洛阳去,但过了茅津后,舟船却必须立刻减速,因为前方有一个著名的天险: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砥柱山!
      那砥柱山位于大河中央,有三门峡,礁石密布,分鬼门、神门、人门,礁崖间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舟船很容易一头撞上去,只能在南边的陕县(三门峡市)渡口靠岸。
      陕县是崤函谷地里难得稍平坦的地方,窦融知道,古时候,周朝曾经以此为天下中分,陕之西召公治,陕之东周公治。真是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先得者强,后至者败。
      阳泉侯张宗数日前就渡河南下占领此地,如今窦融带着河东粮秣也运了过来,辎重足够大军撑到新函谷关了。
      说起那函谷关之迁,据说还和弘农杨氏有关,杨家祖上出了一位替汉武帝征南越、打朝鲜的楼船将军杨仆,因为家在弘农城,算是“关外”,算不得京畿户口,遂深耻之,便以旧函谷关已经无用为由,上书汉武帝,提议将函谷东迁。汉武也想扩大“关中”范围及中央权威,遂准了此奏,把函谷关迁到陕县以东百多里的新安县去。
      如今绿林的颍阴王就一路撤逃到了新函谷,背靠洛阳以为倚仗。
      “窦公,下吏以为,也不必去攻那新函谷关。”
      张宗虽然发达了,甚至因奇功比窦融更早封侯,但依然以下吏自居,他不会忘记,若非窦融给自己机会,河东系被魏王嫡系压着,根本没法出头,如今河东将校也将窦融视为同党,现在张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能得到窦融支持。
      “下吏当初从南阳到河东来入赘时,先过洛阳,再经陕县北上,途经崤山,但走的却不是新函谷所在的北崤道。”
      张宗将手往地图上层峦叠嶂的崤山南边一指:“而是南崤道!”
      窦融明白张宗的意思了,走南崤道,能够绕开绿林重兵把守的新函谷关。
      但这两条路,他当年随新军去昆阳、以及从昆阳败归时也都走过啊。
      “诸君将军,这两道相比,南崤道路段多是沿洛水而行,如今雨季河水暴涨,难以通行啊。”
      窦融看了看外头,秋初的雨水持续不停,整个崤函谷地都如同灌满了洪水,极大影响了行军速度,作为居中统筹者,他必须将每个因素都考虑进去。
      “北崤道虽然因为山石较多,路况差了些,但也胜在路面多为石头,因此受雨水影响较小,走这条路,要稳妥得多。”
      是故在历史上,北崤道常是大军首选:往东一天行程的渑池县,曾经上演过著名的渑池会;而同在北崤道上的新安,项羽在此坑杀了秦军二十万降卒,新函谷也建在那,因为南崤道极少人会走。
      “正因难行,敌军才不会料到!”
      张宗也是把窦融当举主,当河东系自己人,才愿与他商议。
      “此役若能成,窦公封侯,我亦能拜将!”
      那个想法一旦冒出来,就再也收不回去,张宗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吐露了自己的大胆计划。
      “魏王只要吾等七月全取新函谷以西,以得山河之险,方便以后进取,但我以为,实在是太过小心了。”
      “如今绿林主力南调,士气低落,非但弘农守不住,连河南都空了!只要窦公与郑将军虚张声势进攻新函谷,调动绿林大军守备,我愿率精兵三千,走南崤道,跋山涉水,破雁翎关,取宜阳,下伊阙,然后……”
      “直扑洛阳!”
      ……
      PS:地图待会放后面。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2/2006/1703747.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2006/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