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这些贪官,其实都可以,咱都喜欢!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大海之外。
这四个字,对朱元璋来说,却有些敏感了。
现在帝国以闭关锁国为主,自陈友谅和方国珍死后,朱元璋便开始关了海禁。
虽然后面逐渐有开海之势,但小岛国又开始内部动荡,并波及到大明沿海,朱元璋不得已,再次将海防给严控死守。
也就老爹这么说,朱元璋才会思考并且听进去。
换做其他人和他说大海事情,他直接一顿批斗过去,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更是直接让他滚蛋。
而眼下,
老爹透过雄英所说的大海之外,再加上手中的红薯…
这红薯作物给朱元璋带来的冲击,仍旧让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眼神中带着几分向往。
向往中,更多的是纠结。
当听到还有比红薯,更加犀利的粮食作物,朱元璋眼中熠熠生辉。
只是.…开海何其难也!
且不说朝廷那些守旧儒家的阻力,单说海上那些未知的凶险,以及大明朝儿郎即将面对无休止的海上孤独感等等。
这些,无一不是考验。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他再次贪婪的看了一眼红薯,道:“这玩意儿也能生吃?”
朱雄英点头道:“按师尊说法是可以的,要不,我给您老洗一个。”
朱元璋点点头:“去书房,一会儿咱还要给你看两封奏疏,临到年关了,奏疏太多,老头子一个人忙不过来,你帮咱捋点。”
朱雄英一喜,他最喜跟在老爷子后面批阅奏疏,尤其这些天,他将老爷子送来的两本政书看的七七八八。
不得不说,老爷子送来的那两本政书,真对朱雄英受益无穷,他几乎已经将大明的内政国体掌控的大差不差了。
朱元璋洒脱一笑,先自顾自去了书房。
朱雄英则去洗了两块红薯,随后便跟着来到书房。
“我去!这么多!”
看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朱雄英有些不知所措。
朱元璋道:“多吗?咱已经处理过一半了。”
“咋的,和你师尊干坐着修仙可以,让你处理点政务处理不来?”
“呃,不是不是。”朱雄英不断摇手。
随后,他又肃然起敬的看着老爷子,由衷道:“大明有爷爷您,是大明百姓子民之福。”
想到一个耄耋老者,还依旧奋斗不止,朱雄英略感羞愧。
“这玩意咋吃?”朱元璋拿着红薯端详起来:“难不成要剥壳?”
“哈哈!”
朱雄英捧腹大笑:“原来也有爷爷您老不懂的作物啊?!”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咱没见过么,一回生两回熟,咋吃?”
朱雄英道:“直接嚼啊,不吃皮就行。”
嘎嘣!
说着,
朱雄英脆生生咬了一口,将皮吐了。
朱元璋若有所悟,有样学样,嘎嘣嚼了一口,咂摸咂摸嘴道:“不错,脆,甜!”
“还别说,这玩意儿还真是好东西,煮粥抗饿,当零嘴吃味道也不错,大明之福,大明之福啊!”
老爷子会心一笑,眼神中带着浓烈到掩饰不住的开心。
“来,坐下,看奏疏。”
朱雄英点点头,走到朱元璋旁边,刚要坐下,老爷子随手拿个垫褥放在太师椅上:“天凉,垫个褥子。”
朱雄英有些暖心,忙不迭道:“谢老爷子。”
“批吧。”
朱元璋坐在旁边,自顾自端详着手里的红薯,嘎嘣嘎嘣的嚼着。
朱雄英也开始翻开奏疏。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认真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
这孩子,最近跟着咱爹待一起,看起来也越来越像他老人家了啊。
孩子,现在你还没办法御前听政,想要了解这冷冰冰的帝国,就必须从这上面入手。
大孙,好生学,可可比听政要强多了。
朱元璋有些感慨,亦是有些若有所思。
朱雄英眯着眼,定睛看着奏疏。
自从看了大明两封贴合当下国体的政书之后,朱雄英感慨颇多。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亦或者退一步说,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臣僚,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先洞悉这个帝国的内政和缺点,才能在以后做出相应的改革。
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必须要贴合实际。
就好比当初朱雄英和老爷子的理念不和,朱雄英认为师尊说的对,国朝现在上来就该大力发展商业,现在仔细回想,却显得那么不成熟,那么不不切实际。
越是深入大明,这种感触越深。
很多事,千万不能拍脑袋想啥改革啥,或许认为的好东西,指不定会给大明带来灭顶之灾。
要真正能适应这个时代,真正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才是好东西。
满朝中枢大臣,各个都是两榜进士,他们或许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国家一事上,他们的能力和看法,远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朱雄英也不好高骛远,现在正是夯实打基础,去了解这个帝国的时机,人的一生,机会不多,抓住了,就该珍惜。
朱雄英很珍惜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朱雄英也很庆幸,他认识了旁边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爷爷!
第一封奏疏是来自淮北的。
淮北这一年来不太平,在经历水灾之后,现在又在经历雪灾。
淮北亳州府上疏:因今岁天灾横至,索幸无多百姓伤亡,治下粮食勉强多日,然明年或恐让百姓增添负担,臣斗胆叩请陛下,免除两府百姓夏税。
朱雄英看完后,对老爷子道:“此乃彰显天威之事,可免除百姓赋税。”
朱元璋笑着点头:“对!”
“以往咱只是让你简单批个可或者否,现在你尝试着,将自己的想法,在奏疏上写出来!”
“尝试着,如果真让你批回复,伱该怎么写。”
朱雄英点点头。
以前老爷子也教自己批过几封奏疏,不过那时候,都是一些简单的,浅尝辄止的。
朱雄英只要简单的批是否就行,从没有批过自己的意见。
老爷子让自己大胆放手的去批,但朱雄英知道,这种国家大事,自己还是不能乱来。
他先在旁边的宣纸上,试着写下自己的意见:即命镯其税,着户部给事中核淮北旱灾之地百姓人口,免除夏税,以安民心,以显天德。
汝等牢记,不可好大喜功,不可瞒报灾情,以彰政绩,此数十万人口生计大事,若有纰漏,汝等愧对百姓,着以谨记于心。
“爷爷,您看可否。”
朱元璋还在嚼着红薯,随意瞥着头,看到朱雄英先在宣纸上试着写出意见,不由点头道:“家国大事,不可马虎,你此举很不错,让咱来看看。”
朱元璋伸着头过去,看完之后,脸色愣了愣,不可思议的抬头看着朱雄英,道:“好小子!你这批的老练至极,比咱都不相上下!好!批的不错!这些日子,没少看书?”
朱雄英有些不好意思挠头:“师尊督促的,您老给我的两本政书,我经常带去天云观,有天师尊给看到,就督促我要先学会里面内容,里面重要。”
“在师尊的监督下,我都快看完了。”
嚯!
果然还是咱爹!
不过…
臭小子,倒是也有毅力!
有的人即便督促他也学不上心,因为没那个心,而自家大孙看来是有这个心的。
朱元璋很满意,点头道:“继续批,直接在奏疏上批!出啥事了,咱顶着!放心的批!”
老爷子喜笑颜开,面色红润,显然高兴极了。
朱雄英将方才的话,原封不动的搬运到淮北府的奏疏上。
然后继续看着下一封奏疏。
这是一封来自关中西安府的,也是雪灾之事,不过却是都察院弹劾上奏的。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史林上陈陛下,今有蓝田县县令,与地方豪强士绅瞒报天灾,私吞田产,掩盖真相,欺瞒今上,其罪之大,无可饶恕。”
左佥都御史上书的奏疏,洋洋洒洒很多,核心点就是蓝田县令和地方士绅联手,欺骗皇帝,瞒报天灾,迫使百姓将肥沃田产,转让给大地主大士绅。
大明的土地兼并,在这封奏疏上,朱雄英可看到冰山一角。
原来所谓的土地兼并,这里面,还有许多文章,以前朱雄英对土地兼并的理解,只是干巴巴的四个字,现在真实的触碰到这些肮脏的手段,利用天灾人祸去侵犯百姓利益,他稚嫩的脸上,还是忍不住浮现一抹怒气!
朱元璋见朱雄英神色不对,不声不响的侧目看过去,看完之后,淡淡的道:“这样的事,在国朝屡见不鲜,你第一次见,难免有怒,杀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冰冷的一席话,却仿佛带着浓浓的杀意朝朱雄英席卷而来!
朱元璋手指有节奏的敲着案牍,淡淡的道:“这些年,咱杀了太多这些人了,不是弑杀,是不得不杀。”
“然而怎么杀,都杜绝不了这种情况出现,每逢天灾,总会有人试图想着怎么发财,却从不想想怎么去给百姓便利,怎么力所能及的帮衬百姓,要是都如淮北府那般免税,咱难倒不同意么?”
“一群国朝蛀虫!就是他们在啃食着大明江山!不杀,不足以立朝廷之威信!”
老爷子言语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淡漠和冰冷。
朱雄英叹口气道:“堵不如疏,一味的杀,是杀不绝,得找个约束的机制去管理才成。”
渐渐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朱雄英脑海中诞生。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欲言又止,开口道:“你说吧,有啥想说的,说说看。”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道:“既然这些贪官污吏杀不完,那能不能尝试着提前预防?”
朱元璋来了兴趣,眯着眼道:“继续说说看,怎么个提前预防法?”
朱雄英道:“我记得师尊说过此类问题,譬如独立于都察院之外,再设一部,专门负责监察天下吏治,肃清吏治清明。”
朱元璋沉思一番,道:“你师尊问你没,怎么设置,设何职权?”
朱雄英想了想,开口道:“都察院可风闻天下,大到贪腐谋反,小到官吏作风,一经发现,便可上陈。”
“师尊说,可以试着设一个专门只是负责监察吏治的衙门,以其监督官吏贪污腐败。”
这种设想,就和后世那种廉政公署差不多。
是朱长夜无聊时和朱雄英说的。
或许连朱长夜都没想到,朱雄英竟然把这事给记了下来,而且因为朱雄英修仙的原因,记忆力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记得都很清楚。
朱元璋继续问道:“他们有处置之权?”
朱雄英回道:“当有,因此才能震慑地方官吏。”
朱元璋闭目沉思,朱雄英则小心翼翼看着他,补充道:“当然,师尊提过,这衙门不是说建就建的,还需要许多肱骨大臣商议。”
朱元璋却是睁开眼,压着手道:“厉害!”
朱雄英一喜:“您老也认同?”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我说你师尊厉害!敢想敢做,敢于推陈出新,这是好事儿,守旧的思想要不得,有了只会退步。”
“但咱得问问,这说的独立于政体之外的衙门,是不是取代了都察院?他们也有执法权,是不是也取代了三法司。”
“按照你师尊的设想,这衙门内部,是不是还要配备卫所兵以为缉拿之事?”
“常言说,宋亡于冗官,你师尊此举若是设下来,朝廷的官吏体制会渐渐扩充。”
“宋人也是这么想的,遇到问题,就想着多设衙门,枢密院替代兵部,三司分财权,乃至于兵部、户部等各衙门养了一批闲人,生生的将大宋给吃垮了。”
“宋朝经济如此繁饶,饶是如此,都因为冗官问题逐渐灭亡。”
“咱长说以史为鉴,那么如果咱大明也开始效仿旧,多设各种衙门,分散原本衙门的职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久而久之,官员推诿,养闲白供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滋生。”
“这些,都考虑过吗?”
朱元璋若无其事的盯着朱雄英,随口便是结合宋史,将当下国体给分析的一针见血。
他对宋史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清楚,并且还把修学宋史,告诉每一位大明子孙,同时也是大明子孙的必修课。
朱雄英有些惊愕的张开嘴:“这个么.…师尊倒是没说过如何解决。”
诚如他自己想的那样,很多事,师尊的想法都很好,他听起来都不错,所以提了出来。
可要是放在大明,依旧与国体不符。
“咱皇帝杀贪官不错,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无脑一锅端,贪可以,但不要伤害百姓利益,干吏和贪官,其实你爷爷更喜欢贪官。”
“啊?”
朱雄英挠挠头,有些狐疑的看着老爷子:“您老不是说最恨贪官?”
这四个字,对朱元璋来说,却有些敏感了。
现在帝国以闭关锁国为主,自陈友谅和方国珍死后,朱元璋便开始关了海禁。
虽然后面逐渐有开海之势,但小岛国又开始内部动荡,并波及到大明沿海,朱元璋不得已,再次将海防给严控死守。
也就老爹这么说,朱元璋才会思考并且听进去。
换做其他人和他说大海事情,他直接一顿批斗过去,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更是直接让他滚蛋。
而眼下,
老爹透过雄英所说的大海之外,再加上手中的红薯…
这红薯作物给朱元璋带来的冲击,仍旧让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眼神中带着几分向往。
向往中,更多的是纠结。
当听到还有比红薯,更加犀利的粮食作物,朱元璋眼中熠熠生辉。
只是.…开海何其难也!
且不说朝廷那些守旧儒家的阻力,单说海上那些未知的凶险,以及大明朝儿郎即将面对无休止的海上孤独感等等。
这些,无一不是考验。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他再次贪婪的看了一眼红薯,道:“这玩意儿也能生吃?”
朱雄英点头道:“按师尊说法是可以的,要不,我给您老洗一个。”
朱元璋点点头:“去书房,一会儿咱还要给你看两封奏疏,临到年关了,奏疏太多,老头子一个人忙不过来,你帮咱捋点。”
朱雄英一喜,他最喜跟在老爷子后面批阅奏疏,尤其这些天,他将老爷子送来的两本政书看的七七八八。
不得不说,老爷子送来的那两本政书,真对朱雄英受益无穷,他几乎已经将大明的内政国体掌控的大差不差了。
朱元璋洒脱一笑,先自顾自去了书房。
朱雄英则去洗了两块红薯,随后便跟着来到书房。
“我去!这么多!”
看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朱雄英有些不知所措。
朱元璋道:“多吗?咱已经处理过一半了。”
“咋的,和你师尊干坐着修仙可以,让你处理点政务处理不来?”
“呃,不是不是。”朱雄英不断摇手。
随后,他又肃然起敬的看着老爷子,由衷道:“大明有爷爷您,是大明百姓子民之福。”
想到一个耄耋老者,还依旧奋斗不止,朱雄英略感羞愧。
“这玩意咋吃?”朱元璋拿着红薯端详起来:“难不成要剥壳?”
“哈哈!”
朱雄英捧腹大笑:“原来也有爷爷您老不懂的作物啊?!”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咱没见过么,一回生两回熟,咋吃?”
朱雄英道:“直接嚼啊,不吃皮就行。”
嘎嘣!
说着,
朱雄英脆生生咬了一口,将皮吐了。
朱元璋若有所悟,有样学样,嘎嘣嚼了一口,咂摸咂摸嘴道:“不错,脆,甜!”
“还别说,这玩意儿还真是好东西,煮粥抗饿,当零嘴吃味道也不错,大明之福,大明之福啊!”
老爷子会心一笑,眼神中带着浓烈到掩饰不住的开心。
“来,坐下,看奏疏。”
朱雄英点点头,走到朱元璋旁边,刚要坐下,老爷子随手拿个垫褥放在太师椅上:“天凉,垫个褥子。”
朱雄英有些暖心,忙不迭道:“谢老爷子。”
“批吧。”
朱元璋坐在旁边,自顾自端详着手里的红薯,嘎嘣嘎嘣的嚼着。
朱雄英也开始翻开奏疏。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认真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
这孩子,最近跟着咱爹待一起,看起来也越来越像他老人家了啊。
孩子,现在你还没办法御前听政,想要了解这冷冰冰的帝国,就必须从这上面入手。
大孙,好生学,可可比听政要强多了。
朱元璋有些感慨,亦是有些若有所思。
朱雄英眯着眼,定睛看着奏疏。
自从看了大明两封贴合当下国体的政书之后,朱雄英感慨颇多。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亦或者退一步说,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臣僚,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先洞悉这个帝国的内政和缺点,才能在以后做出相应的改革。
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必须要贴合实际。
就好比当初朱雄英和老爷子的理念不和,朱雄英认为师尊说的对,国朝现在上来就该大力发展商业,现在仔细回想,却显得那么不成熟,那么不不切实际。
越是深入大明,这种感触越深。
很多事,千万不能拍脑袋想啥改革啥,或许认为的好东西,指不定会给大明带来灭顶之灾。
要真正能适应这个时代,真正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才是好东西。
满朝中枢大臣,各个都是两榜进士,他们或许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国家一事上,他们的能力和看法,远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朱雄英也不好高骛远,现在正是夯实打基础,去了解这个帝国的时机,人的一生,机会不多,抓住了,就该珍惜。
朱雄英很珍惜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朱雄英也很庆幸,他认识了旁边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爷爷!
第一封奏疏是来自淮北的。
淮北这一年来不太平,在经历水灾之后,现在又在经历雪灾。
淮北亳州府上疏:因今岁天灾横至,索幸无多百姓伤亡,治下粮食勉强多日,然明年或恐让百姓增添负担,臣斗胆叩请陛下,免除两府百姓夏税。
朱雄英看完后,对老爷子道:“此乃彰显天威之事,可免除百姓赋税。”
朱元璋笑着点头:“对!”
“以往咱只是让你简单批个可或者否,现在你尝试着,将自己的想法,在奏疏上写出来!”
“尝试着,如果真让你批回复,伱该怎么写。”
朱雄英点点头。
以前老爷子也教自己批过几封奏疏,不过那时候,都是一些简单的,浅尝辄止的。
朱雄英只要简单的批是否就行,从没有批过自己的意见。
老爷子让自己大胆放手的去批,但朱雄英知道,这种国家大事,自己还是不能乱来。
他先在旁边的宣纸上,试着写下自己的意见:即命镯其税,着户部给事中核淮北旱灾之地百姓人口,免除夏税,以安民心,以显天德。
汝等牢记,不可好大喜功,不可瞒报灾情,以彰政绩,此数十万人口生计大事,若有纰漏,汝等愧对百姓,着以谨记于心。
“爷爷,您看可否。”
朱元璋还在嚼着红薯,随意瞥着头,看到朱雄英先在宣纸上试着写出意见,不由点头道:“家国大事,不可马虎,你此举很不错,让咱来看看。”
朱元璋伸着头过去,看完之后,脸色愣了愣,不可思议的抬头看着朱雄英,道:“好小子!你这批的老练至极,比咱都不相上下!好!批的不错!这些日子,没少看书?”
朱雄英有些不好意思挠头:“师尊督促的,您老给我的两本政书,我经常带去天云观,有天师尊给看到,就督促我要先学会里面内容,里面重要。”
“在师尊的监督下,我都快看完了。”
嚯!
果然还是咱爹!
不过…
臭小子,倒是也有毅力!
有的人即便督促他也学不上心,因为没那个心,而自家大孙看来是有这个心的。
朱元璋很满意,点头道:“继续批,直接在奏疏上批!出啥事了,咱顶着!放心的批!”
老爷子喜笑颜开,面色红润,显然高兴极了。
朱雄英将方才的话,原封不动的搬运到淮北府的奏疏上。
然后继续看着下一封奏疏。
这是一封来自关中西安府的,也是雪灾之事,不过却是都察院弹劾上奏的。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史林上陈陛下,今有蓝田县县令,与地方豪强士绅瞒报天灾,私吞田产,掩盖真相,欺瞒今上,其罪之大,无可饶恕。”
左佥都御史上书的奏疏,洋洋洒洒很多,核心点就是蓝田县令和地方士绅联手,欺骗皇帝,瞒报天灾,迫使百姓将肥沃田产,转让给大地主大士绅。
大明的土地兼并,在这封奏疏上,朱雄英可看到冰山一角。
原来所谓的土地兼并,这里面,还有许多文章,以前朱雄英对土地兼并的理解,只是干巴巴的四个字,现在真实的触碰到这些肮脏的手段,利用天灾人祸去侵犯百姓利益,他稚嫩的脸上,还是忍不住浮现一抹怒气!
朱元璋见朱雄英神色不对,不声不响的侧目看过去,看完之后,淡淡的道:“这样的事,在国朝屡见不鲜,你第一次见,难免有怒,杀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冰冷的一席话,却仿佛带着浓浓的杀意朝朱雄英席卷而来!
朱元璋手指有节奏的敲着案牍,淡淡的道:“这些年,咱杀了太多这些人了,不是弑杀,是不得不杀。”
“然而怎么杀,都杜绝不了这种情况出现,每逢天灾,总会有人试图想着怎么发财,却从不想想怎么去给百姓便利,怎么力所能及的帮衬百姓,要是都如淮北府那般免税,咱难倒不同意么?”
“一群国朝蛀虫!就是他们在啃食着大明江山!不杀,不足以立朝廷之威信!”
老爷子言语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淡漠和冰冷。
朱雄英叹口气道:“堵不如疏,一味的杀,是杀不绝,得找个约束的机制去管理才成。”
渐渐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朱雄英脑海中诞生。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欲言又止,开口道:“你说吧,有啥想说的,说说看。”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道:“既然这些贪官污吏杀不完,那能不能尝试着提前预防?”
朱元璋来了兴趣,眯着眼道:“继续说说看,怎么个提前预防法?”
朱雄英道:“我记得师尊说过此类问题,譬如独立于都察院之外,再设一部,专门负责监察天下吏治,肃清吏治清明。”
朱元璋沉思一番,道:“你师尊问你没,怎么设置,设何职权?”
朱雄英想了想,开口道:“都察院可风闻天下,大到贪腐谋反,小到官吏作风,一经发现,便可上陈。”
“师尊说,可以试着设一个专门只是负责监察吏治的衙门,以其监督官吏贪污腐败。”
这种设想,就和后世那种廉政公署差不多。
是朱长夜无聊时和朱雄英说的。
或许连朱长夜都没想到,朱雄英竟然把这事给记了下来,而且因为朱雄英修仙的原因,记忆力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记得都很清楚。
朱元璋继续问道:“他们有处置之权?”
朱雄英回道:“当有,因此才能震慑地方官吏。”
朱元璋闭目沉思,朱雄英则小心翼翼看着他,补充道:“当然,师尊提过,这衙门不是说建就建的,还需要许多肱骨大臣商议。”
朱元璋却是睁开眼,压着手道:“厉害!”
朱雄英一喜:“您老也认同?”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我说你师尊厉害!敢想敢做,敢于推陈出新,这是好事儿,守旧的思想要不得,有了只会退步。”
“但咱得问问,这说的独立于政体之外的衙门,是不是取代了都察院?他们也有执法权,是不是也取代了三法司。”
“按照你师尊的设想,这衙门内部,是不是还要配备卫所兵以为缉拿之事?”
“常言说,宋亡于冗官,你师尊此举若是设下来,朝廷的官吏体制会渐渐扩充。”
“宋人也是这么想的,遇到问题,就想着多设衙门,枢密院替代兵部,三司分财权,乃至于兵部、户部等各衙门养了一批闲人,生生的将大宋给吃垮了。”
“宋朝经济如此繁饶,饶是如此,都因为冗官问题逐渐灭亡。”
“咱长说以史为鉴,那么如果咱大明也开始效仿旧,多设各种衙门,分散原本衙门的职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久而久之,官员推诿,养闲白供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滋生。”
“这些,都考虑过吗?”
朱元璋若无其事的盯着朱雄英,随口便是结合宋史,将当下国体给分析的一针见血。
他对宋史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清楚,并且还把修学宋史,告诉每一位大明子孙,同时也是大明子孙的必修课。
朱雄英有些惊愕的张开嘴:“这个么.…师尊倒是没说过如何解决。”
诚如他自己想的那样,很多事,师尊的想法都很好,他听起来都不错,所以提了出来。
可要是放在大明,依旧与国体不符。
“咱皇帝杀贪官不错,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无脑一锅端,贪可以,但不要伤害百姓利益,干吏和贪官,其实你爷爷更喜欢贪官。”
“啊?”
朱雄英挠挠头,有些狐疑的看着老爷子:“您老不是说最恨贪官?”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1/1355/1172762.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1355/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