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最后的黄昏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李谕等人吃饭比较快,准备离开时,恰好遇见出来透透气的徐世昌。
“院士先生。”徐世昌说。
李谕也同他打招呼:“总统阁下。”
徐世昌说:“因为就任大总统的缘故,我不能再给皇上教书,刚才世续大人提到要找一位帝师进入毓庆宫教授皇上,要求学通中外,我想……”
李谕立刻说:“我有个好的人选,叫做庄士敦。”
“中国人?”徐世昌问。
“他是个英国人,”李谕顿了顿,“最好加上苏格兰。”
徐世昌说:“学问怎么样?”
李谕说:“不错,关键他的中文说得很好,起码比现在溥……宣统皇帝的两位帝师口音纯正得多。”
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是福建人,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多少带点口音。
徐世昌问:“他能教什么?”
李谕说:“得看皇上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徐世昌看了眼屋里,然后声音小了一点:“只需达到欧洲中学的水平就够。”
“那庄先生太没问题了,”李谕肯定地说,“他现在是威海卫的官员,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异常崇拜,只要紫禁城写个聘书,庄先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对我们的文化异常崇拜?”徐世昌显然对这一点最满意,立刻也不多问了,招呼过来世续,“世续大人,院士李谕为我推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帝师人选,是一名英国人。”
世续问:“英国人?”
徐世昌说:“对的,他的中文非常流利,而且没有英国人那种令人讨厌的高傲,反而对我们的文化崇拜至极。”
世续显然也很看重这一点:“崇拜我们文化的英国人,很不错!希望院士先生修书一封,提前告知,问好这位英国老师方便与否,然后我们便可写出聘书。”
李谕心想,果然现在的小朝廷相当没面子,生怕自己写了聘书被对方拒绝,要让别人先问好才行。
“好吧,”李谕既然主动提到了庄士敦,只能担下这个活儿,只要不让自己去紫禁城就好,“庄先生对皇室非常尊敬,知道紫禁城要聘请他为帝师,一定非常高兴。”
世续说:“果然还是英国人像绅士,他们之所以如此优雅,就是因为有个国王。”
其他几位前清王公纷纷点头称是。
李谕冷冷一笑,不愿意搭话,也没必要和这些遗老争论。
徐世昌问:“院士先生一起来喝一杯?”
李谕马上拒绝:“我和蔡校长以及几位教授要一起离开了,告辞。”
——
走出会贤堂饭庄,胡适说:“紫禁城请老师,我们不如也请个美国教授过来。此前我与杜威教授通信,他明确表示愿意来趟中国。”
蔡元培说:“很好,现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对西洋文化热忱很高,请个美国教授有益处。我对杜威教授有所耳闻,他正好从事哲学与教育,还是许多留美学生的老师,我十分欢迎。”
李谕也感觉杜威比较合适,此时请来密立根、普朗克等人的效果真不如一个专门搞教育和哲学的,毕竟国内的科学教育还没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相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大众更容易听懂他的话。
而且杜威对中国很了解,搞哲学的人又喜欢批判,反正学哲学的都擅长辩论和吵架,学生们现在势头正盛,在五四之前,弄弄哲学见效比较快。
胡适怕自己威望不够,说道:“蔡校长,院士先生,咱们一起联名吧?”
李谕轻松道:“可以。”
“我也没意见,”蔡元培说,然后又对李谕发出邀请,“我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进德会,疏才有兴趣加入吗?”
“进德会?”李谕问。
蔡元培说:“这是一个强调德行的会员制组织,我分成了三种会员,甲种会员要做到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另加不做官、不做议员。疏才完全能达到乙种会员的资格。”
李谕随口问:“第三种会员是什么?”
蔡元培说:“丙种会员则于前五戒外再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
李谕直接惊呆了:“算起来正好八戒!”
蔡元培说:“能做到八戒的人可不多。”
对李谕这种现代人来说,蔡元培的八戒很难想象,因为蔡元培的八戒基本都针对私德,而李谕穿越前的时代,更强调公德,对个人私德很少会在社会面上提及,除非公众人物。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此时此刻就是个公众人物啊。
李谕说:“除了最后两项不喝酒、不吃肉,其他的我都能接受。”
“无妨,我知道疏才是性情中人,”蔡元培不强求,“能做到第一项的又能有几个?”
李谕好奇问道:“现在有谁加入了?”
蔡元培说:“胡适、钱玄同两位,还有李大钊、陈仲甫、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马寅初、章士钊等等。”
都是文化界名流。
李谕笑道:“还好我私德不错,不然都入不了会。”
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一直非常注重一个人的私德,西方则更强调公德。
——
蔡元培等人先回北大,李谕则回家给威海卫的庄士敦发去了一封电报。
庄士敦自然愿意,不过由于他是英国殖民部的官员,还需得到英国大使馆的调令。
而庄士敦本人已经迫不及待来到了京城,专门拜访李谕。之所以找李谕,一是因为李谕给他发了电报,再者则是李谕以前也做过帝师,而且是少有的西学帝师。
寒暄过后,庄士敦立刻问:“我从来没给一国皇帝做过老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我觉得现在内务府也在问同样的问题。”李谕说。
庄士敦:“这……”
“先生不用担心,毕竟皇帝年纪不大,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李谕说。
庄士敦说:“就是因为是个孩子,我才感觉有些困难。虽然没进过皇宫,但我能想象得到,里面一定充满浮夸虚假之风,处处都是阿谀奉承之人。一个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是前朝还好,但现在外面的世界变了,大清已经没有,仍旧如此,皇帝只会成为笼中的孤鸟,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院士先生。”徐世昌说。
李谕也同他打招呼:“总统阁下。”
徐世昌说:“因为就任大总统的缘故,我不能再给皇上教书,刚才世续大人提到要找一位帝师进入毓庆宫教授皇上,要求学通中外,我想……”
李谕立刻说:“我有个好的人选,叫做庄士敦。”
“中国人?”徐世昌问。
“他是个英国人,”李谕顿了顿,“最好加上苏格兰。”
徐世昌说:“学问怎么样?”
李谕说:“不错,关键他的中文说得很好,起码比现在溥……宣统皇帝的两位帝师口音纯正得多。”
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是福建人,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多少带点口音。
徐世昌问:“他能教什么?”
李谕说:“得看皇上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徐世昌看了眼屋里,然后声音小了一点:“只需达到欧洲中学的水平就够。”
“那庄先生太没问题了,”李谕肯定地说,“他现在是威海卫的官员,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异常崇拜,只要紫禁城写个聘书,庄先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对我们的文化异常崇拜?”徐世昌显然对这一点最满意,立刻也不多问了,招呼过来世续,“世续大人,院士李谕为我推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帝师人选,是一名英国人。”
世续问:“英国人?”
徐世昌说:“对的,他的中文非常流利,而且没有英国人那种令人讨厌的高傲,反而对我们的文化崇拜至极。”
世续显然也很看重这一点:“崇拜我们文化的英国人,很不错!希望院士先生修书一封,提前告知,问好这位英国老师方便与否,然后我们便可写出聘书。”
李谕心想,果然现在的小朝廷相当没面子,生怕自己写了聘书被对方拒绝,要让别人先问好才行。
“好吧,”李谕既然主动提到了庄士敦,只能担下这个活儿,只要不让自己去紫禁城就好,“庄先生对皇室非常尊敬,知道紫禁城要聘请他为帝师,一定非常高兴。”
世续说:“果然还是英国人像绅士,他们之所以如此优雅,就是因为有个国王。”
其他几位前清王公纷纷点头称是。
李谕冷冷一笑,不愿意搭话,也没必要和这些遗老争论。
徐世昌问:“院士先生一起来喝一杯?”
李谕马上拒绝:“我和蔡校长以及几位教授要一起离开了,告辞。”
——
走出会贤堂饭庄,胡适说:“紫禁城请老师,我们不如也请个美国教授过来。此前我与杜威教授通信,他明确表示愿意来趟中国。”
蔡元培说:“很好,现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对西洋文化热忱很高,请个美国教授有益处。我对杜威教授有所耳闻,他正好从事哲学与教育,还是许多留美学生的老师,我十分欢迎。”
李谕也感觉杜威比较合适,此时请来密立根、普朗克等人的效果真不如一个专门搞教育和哲学的,毕竟国内的科学教育还没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相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大众更容易听懂他的话。
而且杜威对中国很了解,搞哲学的人又喜欢批判,反正学哲学的都擅长辩论和吵架,学生们现在势头正盛,在五四之前,弄弄哲学见效比较快。
胡适怕自己威望不够,说道:“蔡校长,院士先生,咱们一起联名吧?”
李谕轻松道:“可以。”
“我也没意见,”蔡元培说,然后又对李谕发出邀请,“我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进德会,疏才有兴趣加入吗?”
“进德会?”李谕问。
蔡元培说:“这是一个强调德行的会员制组织,我分成了三种会员,甲种会员要做到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另加不做官、不做议员。疏才完全能达到乙种会员的资格。”
李谕随口问:“第三种会员是什么?”
蔡元培说:“丙种会员则于前五戒外再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
李谕直接惊呆了:“算起来正好八戒!”
蔡元培说:“能做到八戒的人可不多。”
对李谕这种现代人来说,蔡元培的八戒很难想象,因为蔡元培的八戒基本都针对私德,而李谕穿越前的时代,更强调公德,对个人私德很少会在社会面上提及,除非公众人物。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此时此刻就是个公众人物啊。
李谕说:“除了最后两项不喝酒、不吃肉,其他的我都能接受。”
“无妨,我知道疏才是性情中人,”蔡元培不强求,“能做到第一项的又能有几个?”
李谕好奇问道:“现在有谁加入了?”
蔡元培说:“胡适、钱玄同两位,还有李大钊、陈仲甫、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马寅初、章士钊等等。”
都是文化界名流。
李谕笑道:“还好我私德不错,不然都入不了会。”
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一直非常注重一个人的私德,西方则更强调公德。
——
蔡元培等人先回北大,李谕则回家给威海卫的庄士敦发去了一封电报。
庄士敦自然愿意,不过由于他是英国殖民部的官员,还需得到英国大使馆的调令。
而庄士敦本人已经迫不及待来到了京城,专门拜访李谕。之所以找李谕,一是因为李谕给他发了电报,再者则是李谕以前也做过帝师,而且是少有的西学帝师。
寒暄过后,庄士敦立刻问:“我从来没给一国皇帝做过老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我觉得现在内务府也在问同样的问题。”李谕说。
庄士敦:“这……”
“先生不用担心,毕竟皇帝年纪不大,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李谕说。
庄士敦说:“就是因为是个孩子,我才感觉有些困难。虽然没进过皇宫,但我能想象得到,里面一定充满浮夸虚假之风,处处都是阿谀奉承之人。一个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是前朝还好,但现在外面的世界变了,大清已经没有,仍旧如此,皇帝只会成为笼中的孤鸟,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1/1016/794184.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1016/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