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迟来的报道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期间,李提摩太和丁韪良等人均参与过此报的编撰。
史量才说:“前年10月,万国公报发表了一篇叫做‘巨款赏格’的文章,提到了发现爱格斯电光的伦德根、德国医师白林、以及创立十字会的杜奈得,一起分享了数十万瑞典克朗。”
早期的翻译确实有点怪,“伦德根”当然就是获得物理奖的伦琴;
德国医师白林也就是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人贝林;
杜奈得则是后世翻译的杜南,获得的是和平奖。
李谕说:“还漏了两个人,分别是获得化学奖的范托夫以及文学奖的普吕多姆。”
史量才说:“可惜我作为新闻人,对这么大的事件也知道不多,多谢先生提醒。”
李谕说:“此事的确要多关注,绝对是每年的大新闻。”
史量才说:“当年《万国公报》主要报道了杜奈得,大量篇幅都在说他创立的红十字会。对了,听说今年上海也会创立红十字会。”
李谕说:“杜南先生的确值得这块和平奖。”
和平奖的争议向来非常大,不过第一年颁发给杜南,绝对实至名归。
至于后世的和平奖,不提也罢……
《万国公报》这篇报道,算得上国内最早对于诺贝尔奖的报道了,虽然有不少纰漏,而且时间上延后了大半年,不过总归好过没有。
可惜当时国内其他的报纸并没有跟进报道诺贝尔奖,所以影响力很小。
而且此后,对1902年的诺奖国内没有报道。
史量才说:“我此前从《泰晤士报》的朋友那听说去年的拿波,哦,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所以想做个报道,可惜对其中情况不甚悉知,尤其是涉及许多西学内容,所以来请教先生。”
历史上,对1903年诺贝尔奖的报道,国内要在1904年10月才出现。
李谕乐得帮这个忙,答应下来:“小事一桩,我会给你写出每个奖项的获奖人以及大体情况。”
史量才喜道:“我就知道先生游历西洋,肯定能写出来。”
李谕说:“我写得很潦草,你后续还要进行一定的修改。今年有个人非常值得大,就是获得物理学奖的居里夫人。”
“夫人?”史量才果然很感兴趣,“是女子?”
李谕说:“没错!而且你或许不知道,诺贝尔奖中分量最重的就是物理学奖。今年一共有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以及居里夫妇。不过论成就,居里夫人绝对是三人中最核心的。可惜就算是在欧洲,媒体以及学界也仅仅把她当做了助手的助手。”
史量才问道:“什么叫助手的助手?”
李谕说:“西方的媒体认为皮埃尔·居里不过是贝克勒尔的助手。而居里夫人则是丈夫皮埃尔的助手。不过实际上这个顺序完全搞反了,贝克勒尔无非是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罢了,真正揭示放射性原理的,是居里夫妇,而且居里夫人在其中做的工作最多。”
西方此时对女性的歧视真的很重,西方人也认为女性只能作为附属品存在。
贝克勒尔甚至说出了这么一句歧视女性的话语:“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充当了皮埃尔·居里先生的好助手。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出女人来,是配合男人最好的助手。”
但明白人都知道,如果当时玛丽·居里没有发现钋和镭元素,并提取出镭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镭,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有贝克勒尔?
绝对不会!
单单只发现物质的发射性根本不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条件。
就是因为居里夫人的贡献,放射性理论和概念才正式确立,才有了这次诺贝尔奖的结果。
可以说贝克勒尔是沾了居里夫人的光,而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出这么一番话。
后世所有人都知道居里夫人,但有几个还记得贝克勒尔?
可这就是当下的形势,甚至因为玛丽·居里的获奖,还导致了巨大争议。
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非常尊重,他后来说过一句名言:“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他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因为玛丽·居里从未被盛名宠爱过罢了。
一个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奖的女人很少,下一个还是30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女儿。
如果不算居里夫人家族,再下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女人要到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蒂·特蕾莎·科里。
史量才并不懂什么放射性,但从李谕的表述中能听明白1903年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一个女人。
“还真是个不得了的大新闻!”史量才说。
李谕说:“希望你能够在《申报》上,公正地报道此事。”
史量才拍胸脯道:“先生放心,我肯定明白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报人。”
今年的诺奖确实挺有趣。
隐隐中暗示了不少女权的崛起。
不仅重量级的物理奖有一个女人,文学奖则颁发给了挪威人比昂松。
此人在后世同样没啥名气,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一般是严肃文学或者诗歌,受众的确挺小。
别说他了,放眼一百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看看榜单,你会发现知道的没几个……
甚至比昂松即便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单就文学方面,还没有写了星战系列的李谕知名度高……
额,这都是市场因素了,当然不是贬低比昂松。
他今年获奖的是个很有争议的剧本,叫做《挑战的手套》,不需要知道内容,只需知道大体梗概:是关于该剧女主人公听说未婚夫并不像她一样贞洁时,将手套朝他掷去,表达不满。
反正在欧洲关于他获奖争议也很大,并且触发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关于性道德的激烈辩论。
因为剧中未婚夫要求女主人公是完璧之身,然后女主人公以及作者比昂松本人在其中发出疑问:如此要求女人,是否也应该同样要求男人在婚前没有过云雨行为?
有这种观点的作品在1903年这么早的时间推出来,还是在欧洲,真心有点炸裂。
所以第三届的诺贝尔奖还是很有看点的,起码新闻媒体会很喜欢这些冲突点。
史量才说:“前年10月,万国公报发表了一篇叫做‘巨款赏格’的文章,提到了发现爱格斯电光的伦德根、德国医师白林、以及创立十字会的杜奈得,一起分享了数十万瑞典克朗。”
早期的翻译确实有点怪,“伦德根”当然就是获得物理奖的伦琴;
德国医师白林也就是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人贝林;
杜奈得则是后世翻译的杜南,获得的是和平奖。
李谕说:“还漏了两个人,分别是获得化学奖的范托夫以及文学奖的普吕多姆。”
史量才说:“可惜我作为新闻人,对这么大的事件也知道不多,多谢先生提醒。”
李谕说:“此事的确要多关注,绝对是每年的大新闻。”
史量才说:“当年《万国公报》主要报道了杜奈得,大量篇幅都在说他创立的红十字会。对了,听说今年上海也会创立红十字会。”
李谕说:“杜南先生的确值得这块和平奖。”
和平奖的争议向来非常大,不过第一年颁发给杜南,绝对实至名归。
至于后世的和平奖,不提也罢……
《万国公报》这篇报道,算得上国内最早对于诺贝尔奖的报道了,虽然有不少纰漏,而且时间上延后了大半年,不过总归好过没有。
可惜当时国内其他的报纸并没有跟进报道诺贝尔奖,所以影响力很小。
而且此后,对1902年的诺奖国内没有报道。
史量才说:“我此前从《泰晤士报》的朋友那听说去年的拿波,哦,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所以想做个报道,可惜对其中情况不甚悉知,尤其是涉及许多西学内容,所以来请教先生。”
历史上,对1903年诺贝尔奖的报道,国内要在1904年10月才出现。
李谕乐得帮这个忙,答应下来:“小事一桩,我会给你写出每个奖项的获奖人以及大体情况。”
史量才喜道:“我就知道先生游历西洋,肯定能写出来。”
李谕说:“我写得很潦草,你后续还要进行一定的修改。今年有个人非常值得大,就是获得物理学奖的居里夫人。”
“夫人?”史量才果然很感兴趣,“是女子?”
李谕说:“没错!而且你或许不知道,诺贝尔奖中分量最重的就是物理学奖。今年一共有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以及居里夫妇。不过论成就,居里夫人绝对是三人中最核心的。可惜就算是在欧洲,媒体以及学界也仅仅把她当做了助手的助手。”
史量才问道:“什么叫助手的助手?”
李谕说:“西方的媒体认为皮埃尔·居里不过是贝克勒尔的助手。而居里夫人则是丈夫皮埃尔的助手。不过实际上这个顺序完全搞反了,贝克勒尔无非是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罢了,真正揭示放射性原理的,是居里夫妇,而且居里夫人在其中做的工作最多。”
西方此时对女性的歧视真的很重,西方人也认为女性只能作为附属品存在。
贝克勒尔甚至说出了这么一句歧视女性的话语:“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充当了皮埃尔·居里先生的好助手。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出女人来,是配合男人最好的助手。”
但明白人都知道,如果当时玛丽·居里没有发现钋和镭元素,并提取出镭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镭,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有贝克勒尔?
绝对不会!
单单只发现物质的发射性根本不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条件。
就是因为居里夫人的贡献,放射性理论和概念才正式确立,才有了这次诺贝尔奖的结果。
可以说贝克勒尔是沾了居里夫人的光,而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出这么一番话。
后世所有人都知道居里夫人,但有几个还记得贝克勒尔?
可这就是当下的形势,甚至因为玛丽·居里的获奖,还导致了巨大争议。
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非常尊重,他后来说过一句名言:“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他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因为玛丽·居里从未被盛名宠爱过罢了。
一个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奖的女人很少,下一个还是30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女儿。
如果不算居里夫人家族,再下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女人要到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蒂·特蕾莎·科里。
史量才并不懂什么放射性,但从李谕的表述中能听明白1903年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一个女人。
“还真是个不得了的大新闻!”史量才说。
李谕说:“希望你能够在《申报》上,公正地报道此事。”
史量才拍胸脯道:“先生放心,我肯定明白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报人。”
今年的诺奖确实挺有趣。
隐隐中暗示了不少女权的崛起。
不仅重量级的物理奖有一个女人,文学奖则颁发给了挪威人比昂松。
此人在后世同样没啥名气,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一般是严肃文学或者诗歌,受众的确挺小。
别说他了,放眼一百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看看榜单,你会发现知道的没几个……
甚至比昂松即便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单就文学方面,还没有写了星战系列的李谕知名度高……
额,这都是市场因素了,当然不是贬低比昂松。
他今年获奖的是个很有争议的剧本,叫做《挑战的手套》,不需要知道内容,只需知道大体梗概:是关于该剧女主人公听说未婚夫并不像她一样贞洁时,将手套朝他掷去,表达不满。
反正在欧洲关于他获奖争议也很大,并且触发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关于性道德的激烈辩论。
因为剧中未婚夫要求女主人公是完璧之身,然后女主人公以及作者比昂松本人在其中发出疑问:如此要求女人,是否也应该同样要求男人在婚前没有过云雨行为?
有这种观点的作品在1903年这么早的时间推出来,还是在欧洲,真心有点炸裂。
所以第三届的诺贝尔奖还是很有看点的,起码新闻媒体会很喜欢这些冲突点。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1/1016/793879.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1016/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