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借魄
推荐阅读: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轮回乐园、逆天邪神、踏星、女帝攻略楚倾歌、万相之王、重生之最强剑神、覆汉、国潮1980、夜的命名术、
随着北方的大事小事一件件安排妥当、南征之事又提上议程,李瑕便准备南归了。
去岁他从开封北上时便未带仪驾,这次回去则是轻车简从,准备在沿途抽调兵马。
正月十二,队伍出了北平,文武诸臣出城相送。
天空还在飘雪,随张珏而来的诸将在长亭外站了一排,都有些气闷。
“看样子,大帅真要留守北方,我们也不能南征了。”
史炤道:“我早便告诉你们了,莫抱这种期望。”
“你们说这不是闹吗?”刘金锁嘟哝道:“我可是临安人,打临安却不带我,多糊涂啊。”
“刘大傻子,你说谁糊涂?”
“张大帅糊涂。”
“我听说前几日议事的时候,陛下说了,南征就不用太多兵力,也打不了多久,小仗,小仗。”
“我看也是,带的都是文官。”茅乙儿道:“到时肯定劝降的多。”
“那不得带上我们刘大将军?一张嘴能说会道的,不得劝降许多人。”
“哈哈,你现在这般笑话我,但要让我去,没准真让我办成了。”
诸将于是大笑起来。
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之前的战事中受过伤,两月来又是养伤又是战后整备也是许久未得清闲,今日是难得聚在一处,马上又要分镇中原各地了。
“茅将军!”
忽听得前面传来一声呼唤,诸将转头看去,却见是一名文官正匆匆向这边赶来。
“陈先生。”茅乙儿喜道:“那是我原先的军中参议官,打点钱粮、出谋划策可是一把好手哩。”
“我军中参议官就每次都说钱粮不够用,定是不懂打点。”刘金锁道:“不如叫这陈先生到我帐下来。”
“打完仗他已经立功调任、改知寿州了,往后当个高官要得。”
说话间,陈虞之已赶到了面前,有些气喘道:“茅将军,我今日便随陛下南下了,方才想起,当日还有首诗未送给将军。”
“诗?”茅乙儿一愣。
“不错,当日鏖战乃颜,学生方欲一诗相送却正遇敌冲锋,不想便拖到了今日。”
“嚯。”
诸将纷纷羡慕地起哄。
茅乙儿有些赧然,左顾右盼之后又有些得意。
于是在起哄声中,便见陈虞之抱着拳,郑重将那诗吟了出来。
“柳湿征衫晚出关,荒城古雪剑花寒。西风漠漠龙沙路,马上青山带醉看。”
“好!”
诸将虽然听不懂,却能在陈虞之的态度中感受到对他们征战沙场的敬重,文也好、武也罢,共同收复河山,与有荣焉。
“好!好诗……”
长亭之中,众臣还在捉紧时间与李瑕商议各种事宜。
忽听得后方一阵吵闹,张柔遂让人去问。
待得知是有陈虞之给茅乙儿作了诗,众臣点评了几句,来了兴致,皆说今北方平定、南征在即,当以诗词相贺。
这种事,众人自然是先看向了白朴。
张柔开口相邀道:“太素笔落诗成,先来一首,如何?”
之前白朴因其父亲之事被捕到燕京,被金莲川幕府诸汉臣们保下性命,如今燕京既复,他便在翰林院混一个清闲的文职。
当时忽必烈让白朴作词,他只作了首表达不愿仕元之词。
但在今日,他却是含笑应了。
“恭敬不如从命,且由学生来抛砖引玉。”白朴捻着长须,环顾周遭,道:“那便为南征赋词一首。”
“好。”
“笳鼓秋风,旌旗落日,使君威震雄边。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尽道多多益办,仗玉节、亳邑新迁。江淮地、三军耀武,万灶屯田……”
白朴吟到后来,转身,看向官道上一个个身披盔甲的武将,吐出了最后一句。
“明年看,平吴事了,图像凌烟。”
这词不算惊艳,却是个好彩头,指出大军一两年内便能平定江南。以白朴平时之为人,可说是非常给面子了。
不过他与张家有关系走得近,其中有几句话便隐约像是给张家写的,算是他的性情如此。
等众人评说了几句,白朴团团行了一礼,又退回队伍里,不愿出风头。
其后旁人纷纷上前写了诗词。
如今北方文脉凋零,连他们这些士人作的诗词也只能算是不错,少有名篇佳作。
直到刘秉恕身后有个年轻人出列,有些傲然地微昂着头,吟了一首诗。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咦。”
众人不由纷纷看向刘秉恕,笑问道:“这是刘公带来的人?好锐气的诗。”
“这是真定砚公的学生,刘因刘梦吉……”
李瑕如今常读书,倒也听得懂这诗中典故,这个真定来的年轻官员嘲讽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是赵匡胤灭南唐时的名言;至于“周家七岁儿”指的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年仅七岁便被夺了皇位的周恭帝柴宗训。
短短一首诗,把对赵宋的讥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确是才气逼人。
只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比如陆秀夫便一直站在百官之中,听了这诗心里便微微摇头。
待这些年轻官员们都写过诗,则是几位重臣出列。
郝经写了首长诗,依旧是那娓娓道来的风格。
“白叟休垂泣,苍生获再苏。只知期用夏,更拟论平吴。旭日冰天透,仁君雪国无。终能到周汉,亦足致唐虞……”
这是到现在为止陆秀夫最喜欢的一首,不像白朴那么敷衍,不像刘因那么凌厉。
可惜这诗还是太晦涩了,没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如今北方平定、马上要吞并江南的格局。
而此时还敢跟在郝经后面写诗词的,已只有刘秉忠了。
看到众人的目光向刘秉忠看去,却见这位老臣笑了笑,出列向李瑕行了一礼,捻着长须,开口缓缓吟诵。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
陆秀夫听了不由缓缓点头,认为这首词的气象确实是够的。
“……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好!”
待到刘秉忠一词念罢,群臣纷纷大赞。
哪怕周围的武将并不能听懂诗词,也能因此而大感振奋。
这是刘秉忠与郝经的不同之处,他刻意在词中用了更多浅显大气的词语,为的便是让不通文墨的将士也能感受到新王朝的恢宏之气,让南边的士绅百姓向往这天下一统的太平之世。
“臣以此词,预祝陛下旗开得胜,早日平定江南、混一天下。”
“借诸卿昔言。”
李瑕伸手虚扶了一些,目光看去,却发现有不少臣子目光灼灼,其中便包括白朴。
他才想起来,这些人是以为他很会写诗词的。
毕竟气氛到了这里,果然有人敢开口相邀。
“陛下许久未作诗词了。”
李瑕摆了摆手,道:“朕从来不作诗词。”
陆秀夫本已十分期待,闻言不免失望。
然而,下一刻李瑕却又道了一句。
“不过确有篇先人的词作十分应景,当与诸卿共赏。”
陆秀夫不由再次惊奇,连忙与群臣一并行礼,道:“请陛下赐教。”
“好,这也是在书上看来的。”
李瑕并不推托,转身看向远处的雪原,径直开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只这第一句,陆秀夫听了不由便是一愣。
昨夜他还在想该如何向那些从未见过北方雪原的师朋故旧描绘,却始终没能想到这般大气、壮阔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转过头,穷尽目力还看不到长城,但知道它就在那里,便能让人心安。
只这开头两句,气吞中原、不忘失地的魄力与志向,就已足够让陆秀夫感慨。
他不由心想,一定要把这首词写给江南的亲友。
相比躲在江南仕奉那连故都汴京都忘了的赵宋,他们若能来感受一下,眼前看着这大气磅礴的河山,耳边听着这大气磅礴的词句,方知何谓英雄。
李瑕却忘了后面的句子,停顿了一小会儿。
长亭里一片寂静。
众人似乎连呼吸都不敢。
唯有雪花落下时还有极细微的响动。
终于,李瑕继续开口。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陆秀夫只觉脑子里热血上涌,意识都有些混沌起来。
并非是因为诗词中的文采,而是在窝囊了三百年之后,猛地听着这一再拔高的气魄,对比实在是过份强烈了。
是夜。
姜饭听到马蹄声,从篝火边站起来,眯着眼看着风雪中狂奔而来的那人,惊讶地唤了一声。
“陆相公?”
“姜司使……”
“陆相公,陛下让你暂留北平,怕的就是你太冲动。”
“我知道。”
陆秀夫却是用冻得通红的手从怀中掏出一沓信件,语速飞快。
他行事素来端正,少有如此匆忙的时候。
“这是我改过的,诸公的词作,还有那首《沁园春》亦在其中,咏的是北国,该收的是江南。司使当把它们尽快送至江南,该让他们看看……”
话到这里,陆秀夫停顿了一下。
他整理着心情,发现连“好似周家七岁儿”这样的句子自己都不觉得凌厉了。
相比起来,把赵禥那样的皇帝比作柴宗训,根本就是抬举赵禥了。
于是,陆秀夫咬咬牙,发了狠般地补了一句。
“该叫这些偏安一隅的井底之蛙们放开眼量了。”
去岁他从开封北上时便未带仪驾,这次回去则是轻车简从,准备在沿途抽调兵马。
正月十二,队伍出了北平,文武诸臣出城相送。
天空还在飘雪,随张珏而来的诸将在长亭外站了一排,都有些气闷。
“看样子,大帅真要留守北方,我们也不能南征了。”
史炤道:“我早便告诉你们了,莫抱这种期望。”
“你们说这不是闹吗?”刘金锁嘟哝道:“我可是临安人,打临安却不带我,多糊涂啊。”
“刘大傻子,你说谁糊涂?”
“张大帅糊涂。”
“我听说前几日议事的时候,陛下说了,南征就不用太多兵力,也打不了多久,小仗,小仗。”
“我看也是,带的都是文官。”茅乙儿道:“到时肯定劝降的多。”
“那不得带上我们刘大将军?一张嘴能说会道的,不得劝降许多人。”
“哈哈,你现在这般笑话我,但要让我去,没准真让我办成了。”
诸将于是大笑起来。
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之前的战事中受过伤,两月来又是养伤又是战后整备也是许久未得清闲,今日是难得聚在一处,马上又要分镇中原各地了。
“茅将军!”
忽听得前面传来一声呼唤,诸将转头看去,却见是一名文官正匆匆向这边赶来。
“陈先生。”茅乙儿喜道:“那是我原先的军中参议官,打点钱粮、出谋划策可是一把好手哩。”
“我军中参议官就每次都说钱粮不够用,定是不懂打点。”刘金锁道:“不如叫这陈先生到我帐下来。”
“打完仗他已经立功调任、改知寿州了,往后当个高官要得。”
说话间,陈虞之已赶到了面前,有些气喘道:“茅将军,我今日便随陛下南下了,方才想起,当日还有首诗未送给将军。”
“诗?”茅乙儿一愣。
“不错,当日鏖战乃颜,学生方欲一诗相送却正遇敌冲锋,不想便拖到了今日。”
“嚯。”
诸将纷纷羡慕地起哄。
茅乙儿有些赧然,左顾右盼之后又有些得意。
于是在起哄声中,便见陈虞之抱着拳,郑重将那诗吟了出来。
“柳湿征衫晚出关,荒城古雪剑花寒。西风漠漠龙沙路,马上青山带醉看。”
“好!”
诸将虽然听不懂,却能在陈虞之的态度中感受到对他们征战沙场的敬重,文也好、武也罢,共同收复河山,与有荣焉。
“好!好诗……”
长亭之中,众臣还在捉紧时间与李瑕商议各种事宜。
忽听得后方一阵吵闹,张柔遂让人去问。
待得知是有陈虞之给茅乙儿作了诗,众臣点评了几句,来了兴致,皆说今北方平定、南征在即,当以诗词相贺。
这种事,众人自然是先看向了白朴。
张柔开口相邀道:“太素笔落诗成,先来一首,如何?”
之前白朴因其父亲之事被捕到燕京,被金莲川幕府诸汉臣们保下性命,如今燕京既复,他便在翰林院混一个清闲的文职。
当时忽必烈让白朴作词,他只作了首表达不愿仕元之词。
但在今日,他却是含笑应了。
“恭敬不如从命,且由学生来抛砖引玉。”白朴捻着长须,环顾周遭,道:“那便为南征赋词一首。”
“好。”
“笳鼓秋风,旌旗落日,使君威震雄边。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尽道多多益办,仗玉节、亳邑新迁。江淮地、三军耀武,万灶屯田……”
白朴吟到后来,转身,看向官道上一个个身披盔甲的武将,吐出了最后一句。
“明年看,平吴事了,图像凌烟。”
这词不算惊艳,却是个好彩头,指出大军一两年内便能平定江南。以白朴平时之为人,可说是非常给面子了。
不过他与张家有关系走得近,其中有几句话便隐约像是给张家写的,算是他的性情如此。
等众人评说了几句,白朴团团行了一礼,又退回队伍里,不愿出风头。
其后旁人纷纷上前写了诗词。
如今北方文脉凋零,连他们这些士人作的诗词也只能算是不错,少有名篇佳作。
直到刘秉恕身后有个年轻人出列,有些傲然地微昂着头,吟了一首诗。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咦。”
众人不由纷纷看向刘秉恕,笑问道:“这是刘公带来的人?好锐气的诗。”
“这是真定砚公的学生,刘因刘梦吉……”
李瑕如今常读书,倒也听得懂这诗中典故,这个真定来的年轻官员嘲讽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是赵匡胤灭南唐时的名言;至于“周家七岁儿”指的则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年仅七岁便被夺了皇位的周恭帝柴宗训。
短短一首诗,把对赵宋的讥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确是才气逼人。
只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比如陆秀夫便一直站在百官之中,听了这诗心里便微微摇头。
待这些年轻官员们都写过诗,则是几位重臣出列。
郝经写了首长诗,依旧是那娓娓道来的风格。
“白叟休垂泣,苍生获再苏。只知期用夏,更拟论平吴。旭日冰天透,仁君雪国无。终能到周汉,亦足致唐虞……”
这是到现在为止陆秀夫最喜欢的一首,不像白朴那么敷衍,不像刘因那么凌厉。
可惜这诗还是太晦涩了,没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如今北方平定、马上要吞并江南的格局。
而此时还敢跟在郝经后面写诗词的,已只有刘秉忠了。
看到众人的目光向刘秉忠看去,却见这位老臣笑了笑,出列向李瑕行了一礼,捻着长须,开口缓缓吟诵。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
陆秀夫听了不由缓缓点头,认为这首词的气象确实是够的。
“……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好!”
待到刘秉忠一词念罢,群臣纷纷大赞。
哪怕周围的武将并不能听懂诗词,也能因此而大感振奋。
这是刘秉忠与郝经的不同之处,他刻意在词中用了更多浅显大气的词语,为的便是让不通文墨的将士也能感受到新王朝的恢宏之气,让南边的士绅百姓向往这天下一统的太平之世。
“臣以此词,预祝陛下旗开得胜,早日平定江南、混一天下。”
“借诸卿昔言。”
李瑕伸手虚扶了一些,目光看去,却发现有不少臣子目光灼灼,其中便包括白朴。
他才想起来,这些人是以为他很会写诗词的。
毕竟气氛到了这里,果然有人敢开口相邀。
“陛下许久未作诗词了。”
李瑕摆了摆手,道:“朕从来不作诗词。”
陆秀夫本已十分期待,闻言不免失望。
然而,下一刻李瑕却又道了一句。
“不过确有篇先人的词作十分应景,当与诸卿共赏。”
陆秀夫不由再次惊奇,连忙与群臣一并行礼,道:“请陛下赐教。”
“好,这也是在书上看来的。”
李瑕并不推托,转身看向远处的雪原,径直开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只这第一句,陆秀夫听了不由便是一愣。
昨夜他还在想该如何向那些从未见过北方雪原的师朋故旧描绘,却始终没能想到这般大气、壮阔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转过头,穷尽目力还看不到长城,但知道它就在那里,便能让人心安。
只这开头两句,气吞中原、不忘失地的魄力与志向,就已足够让陆秀夫感慨。
他不由心想,一定要把这首词写给江南的亲友。
相比躲在江南仕奉那连故都汴京都忘了的赵宋,他们若能来感受一下,眼前看着这大气磅礴的河山,耳边听着这大气磅礴的词句,方知何谓英雄。
李瑕却忘了后面的句子,停顿了一小会儿。
长亭里一片寂静。
众人似乎连呼吸都不敢。
唯有雪花落下时还有极细微的响动。
终于,李瑕继续开口。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陆秀夫只觉脑子里热血上涌,意识都有些混沌起来。
并非是因为诗词中的文采,而是在窝囊了三百年之后,猛地听着这一再拔高的气魄,对比实在是过份强烈了。
是夜。
姜饭听到马蹄声,从篝火边站起来,眯着眼看着风雪中狂奔而来的那人,惊讶地唤了一声。
“陆相公?”
“姜司使……”
“陆相公,陛下让你暂留北平,怕的就是你太冲动。”
“我知道。”
陆秀夫却是用冻得通红的手从怀中掏出一沓信件,语速飞快。
他行事素来端正,少有如此匆忙的时候。
“这是我改过的,诸公的词作,还有那首《沁园春》亦在其中,咏的是北国,该收的是江南。司使当把它们尽快送至江南,该让他们看看……”
话到这里,陆秀夫停顿了一下。
他整理着心情,发现连“好似周家七岁儿”这样的句子自己都不觉得凌厉了。
相比起来,把赵禥那样的皇帝比作柴宗训,根本就是抬举赵禥了。
于是,陆秀夫咬咬牙,发了狠般地补了一句。
“该叫这些偏安一隅的井底之蛙们放开眼量了。”
本文网址:http://www.66shuku.com/xs/0/585/520365.html,手机请浏览:m.66shuku.com/book/585/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